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0期
编号:10394965
脘部疼痛的因症脉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1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0-0934-02

    脘部疼痛是一个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极大部分是胃的病变,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胃痉挛,胃下垂等疾病引发,此外还有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甚至急性阑尾炎的早期,也可以出现中脘部的疼痛。笔者对这类“痛症”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因、症、脉、治,作以下归类,祈同仁教正。

    1 气滞型

    1.1 病因 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气滞郁结,不通则痛。

    1.2 症状 脘痛连胁,胸痞满闷,心烦嘈杂,口苦咽干,吐酸嗳气。

    1.3 脉舌 脉象弦或弦数,舌质红,苔薄黄。
, 百拇医药
    1.4 治则 清泄肝胃,解郁止痛。

    1.5 方药 川连9g,淡吴萸5g,炒柴胡9g,杭白芍10g,炙甘草6g,炒青皮9g,绿梅花10g,川朴花10g,制香附10g。

    按:本病主要是由肝、胃二脏的制约功能失调所引起,往往遇忧怒则甚,得矢气则舒。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治法注重清泄肝胃,理气解郁,使肝得疏泄,胃能和降,气机畅达,通则不痛。本方用左金丸的苦辛通降,合柴胡疏肝散的理气解郁。若两胁攻窜痛甚,加旋复花18g(包煎),川楝子12g;食少纳呆,加焦六曲30g,焦谷、麦芽各30g;呕逆,加代赭石30g,姜半夏9g,炒竹茹12g;便秘,加大腹皮12g,瓜蒌仁18g。

    2 气虚型

    2.1 病因 素体禀赋虚弱,肌肉瘦削,或长期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劳役过度,以致气虚下降,不能固脱,胃体随之下垂。
, 百拇医药
    2.2 症状 脘腹痞满,食后脘腹坠痛,平卧胀痛则缓,伴有嗳气不舒,大便不畅。

    2.3 脉舌 脉象虚弱而缓,舌质淡,苔薄白。

    2.4 治则 补气养胃,举陷升提。

    2.5 方药 党参30g,炙黄芪30g,焦白术10g,炒枳壳10g,升麻10g,柴胡10g,茯苓18g,炙甘草6g,当归18g,红枣30g。

    按:本病多患于形瘦虚弱之人,气虚下陷,胃体下垂,病属“胃缓”,类似胃下垂疾病。方药重用参、芪、升、柴补中益气,提升清阳,举托胃体。如肠道蠕动减弱则大便秘结,加麻子仁18g,松子仁18g,润滑肠液;胃浊上逆,则见呕逆,加姜

    半夏9g,炒竹茹12g以降胃浊。

    3 虚寒型
, http://www.100md.com
    3.1 病因 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或触冒寒邪,或饮食不慎而诱发。

    3.2 症状 胃脘绵绵作痛,时痛时休,喜暧喜按,纳少神疲,四肢不温,便溏溺清,得甘温之食则舒,食生冷之物则甚。

    3.3 脉舌 脉象细弱,应指无力,舌质淡胖,边布齿痕,苔薄白。

    3.4 治则 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3.5 方药 党参18g,清炙芪18g,焦白术10g,茯苓18g,炒白芍10g,炙甘草6g,阳春砂6g(杵,后下),干姜3g,川桂枝6g,淡吴萸6g,红枣30g。

    按:本病主要是脾胃两脏的生理功能低下引起的,常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治宜帮扶中气为主,使气旺则升发,脾阳得健运,脘痛随之而解。本方是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为黄芪建中汤,如大便溏薄加太子参30g,葛根18g;大便虚秘加沉香6g;贫血加当归30g。
, 百拇医药
    4 阴虚型

    4.1 病因 多由肝气郁久化火伤阴,或因热病耗伤津液,或过食辛辣烈酒,或害于燥烈药物,灼伤阴液,戕伐胃腑,以致胃阴枯燥。

    4.2 症状 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却不欲饮,饥不欲食,频频干呕,大便干结。

    4.3 脉舌 脉象细数,舌红少津,苔或光剥。4.4 治则 养阴益胃,润降止痛。

    4.5 方药 北沙参18g,麦冬12g,生玉竹18g,野百合12g,杭白芍10g,石斛12g,瓜蒌仁2g,天花粉9g,鲜芦根30g。

    按:本病主要是指胃阴耗伤,失其润降,导致虚热内生的病理变化,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治宜酸甘濡润,维护气阴,以养胃体。如纳呆干呕,加焦谷、麦芽各30g,炒竹茹12g;便秘加麻子仁12g。
, 百拇医药
    5 寒凝型

    5.1 病因 寒邪侵袭脘腹,或过食生冷,阴寒积于中焦,阳气被遏,脘痛暴作。

    5.2 症状 胃痛暴作,痛势急剧,甚如刀绞,畏寒肢冷,喜暖热饮,得温痛减,遇寒则剧,泛吐清水,便溏溺清。

    5.3 脉舌 脉象弦紧或弦迟,舌淡苔白。

    5.4 治则 温中通阳,散寒止痛。

    5.5 方药 高良姜5g,川桂枝6g,淡吴萸6g,制香附10g,苏叶10g,广木香10g,甘松6g,薤白12g,沉香曲18g。

    按:本病系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凝遏,常见于胃痉挛等疾病,治用温散阴凝之邪,中阳即能通达。本方全用辛温之品,乃良附丸加味而成,如泛吐清水,加姜半夏9g,川朴10g;大便泄泻,冬月加葛根12g,苍术9g,夏天用藿香10g,佩兰10g。
, http://www.100md.com
    6 火郁型

    6.1 病因 平素过食辛辣烈酒,或情志不遂,肝气郁久化火,或燥烈药害胃,或邪热内犯胃腑,形成胃中火热灼盛。

    6.2 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剧,口臭,牙龈肿痛,口干口苦,喜食冷饮,嘈杂泛酸,大便秘结。

    6.3 脉舌 脉象弦数滑大,舌苔黄厚粗糙。

    6.4 治则 清胃泄浊,通腑止痛。

    6.5 方药 蒲公英18g,川连9g,生大黄9g(后下),元明粉6g(分,冲烊),生石膏30g,焦山栀9g,鲜芦根30g,川楝子12g,青木香9g。

    按:本病系胃中积热化火,腑气失降,浊气上逆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类似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治宜清火泄热,通腑降浊,祛邪安中的方法。组方遣药,汲取“承气”之义,如渴甚加天花粉10g;尿赤加淡竹叶12g;心烦易怒加龙胆草9g。
, http://www.100md.com
    7 血瘀型

    7.1 病因 胃痛宿疾,反复发作,气滞日久,或胃虚动力偏弱,血运不畅,瘀阻胃络。

    7.2 症状 脘部刺痛,痛有定区,持续不休,胸背彻痛,食后加重,甚者呕血、便血。

    7.3 脉舌 脉象弦涩,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

    7.4 治则 行气化瘀止痛。

    7.5 方药 五灵脂10g,生蒲黄12g(包煎),当归12g,川芎6g,赤芍10g,丹皮10g,炒乌药10g,制香附10g,炒九香虫10g。

    按:本病是瘀阻胃络,日久不愈,变化多端,类似消化性溃疡病。若瘀滞于络脉,则血不循经,上溢则吐血,下溢则便血,险象环生,治当别论,当务之急,止血为先,方药改用仙鹤草30g,白及12g,大小蓟各12g,侧柏炭18g,花蕊石18g,海螵蛸12g,茜草炭18g,刺猥皮炭10g。吐血加伏龙肝30g,便血加槐米30g,地榆30g,必要时用独参汤补气摄血,待血止络宁,继以理气化瘀和络,益气健脾善后。
, http://www.100md.com
    8 湿浊型

    8.1 病因 内因脾虚而不能化湿,外因水湿邪气侵犯中焦,或因过食生冷中阳被遏,终成湿浊阻结。

    8.2 症状 脘痛胀满,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大便溏而不爽。

    8.3 脉舌 脉象濡缓,舌苔白腻。

    8.4 治则 芳香化湿,气行和中。

    8.5 方药 广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川朴10g,陈皮6g,木瓜18g,茯苓18g,沉香曲18g,白豆蔻6g(杵,后下)。

    按:本病因湿浊中阻,出现的脾虚邪实之证,夏令季节,发病较多,类似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分气虚、湿重、化热、食滞、挟痰等兼症,若偏于气虚者,加党参18g,太子参30g,焦白术10g;偏于湿重者,加威灵仙10g,绵茵陈12g,生薏苡仁30g;湿郁久易化热,见舌苔黄腻者,加川黄连6g,连翘12g;食滞挟痰者,加神曲30g,炒莱菔子30g,姜半夏9g。
, http://www.100md.com
    9 食积型

    9.1 病因 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损伤脾胃。

    9.2 症状 脘痛拒按,胸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呕恶,便溏而滞,矢气频作。

    9.3 脉舌 脉象弦滑,舌苔厚浊。

    9.4 治则 消食化积,和中止痛。

    9.5 方药 焦山楂10g,焦六曲18g,焦谷、麦芽各30g,炒莱菔子18g,炒枳实10g,焦鸡内金10g,连翘10g,姜半夏9g,佛手片10g。

    按:食积于中,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消谷功能障碍。方由保和丸加味而成,若大便水泄,加车前子30g(包煎),广藿香10g,佩兰10g;酒客加葛花12g,白豆蔻6g(杵,后下)食醋一匙(冲),苔黄加川黄连6g。
, 百拇医药
    10 虫积型

    10.1 病因 饮食不洁,杂食生冷,胃肠湿热遏郁,蛔虫孳生肠道,一旦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则虫扰而痛,上窜胆道,发为蛔厥。

    10.2 症状 卒然脘腹剧痛阵作,痛引肩背,恶心呕吐,甚则吐出蛔虫,汗出肢冷。

    10.3 脉舌 脉象沉弦,舌淡苔薄。

    10.4 治则 酸温安蛔,缓急止痛。

    10.5 方药 乌梅肉10g,北细辛3g,干姜4g,川连6g,蜀椒3g,川楝子12g,炒元胡12g,肉桂5g,炒柴胡10g,炒白芍10g,当归12g。

    按:本病因蛔虫寄生肠道,上扰胃腑或胆道,突然发生脘腹部阵发性剧痛的蛔厥症称为胆道蛔虫病。治疗时要适合蛔虫遇酸则静,苦则定,辛则伏的特性,故用乌梅丸安其蛔虫,缓急止痛。待虫安痛定再行驱虫,并务需调整脾胃和忌食生冷不洁之物。

    11 结语

    脘部疼痛,可由多脏器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局部的“疼痛”症状,必然与某些脏器相关,因此在临诊时必须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明确诊断,斟酌方药。

    作者单位:311203浙江萧山医学咨询门诊部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