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其它
编号:10394667
中国当代美容皮肤科学的形成、现状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9-0858-02

    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形成,首先需要顺应历史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其次也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它们大都经历过孕育、萌芽、形成和逐步完善等阶段。作为美容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的美容皮肤科学,在我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孕育之后,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科。

    1 中国当代美容皮肤科学的萌芽与形成

    1.1 萌芽阶段 皮肤美容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它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代中国美容皮肤科学的萌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国内已有学者开展了某些对损容性皮肤病的中西医方法治疗。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对激光技术、化学剥脱术等的引进及皮肤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均为美容皮肤科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容医学在我国的兴起,皮肤美容亦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蒸蒸日上,几乎普及到各级医疗单位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好评。
, http://www.100md.com
    1.2 初步形成阶段 1985年,湖南郭定九教授等倡导和筹备的“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开创了皮肤美容的先河。此后的80年代中末期,分别在湖南衡山、上海、承德、桂林召开了四届全国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我国著名皮肤外科学教授王高松及王成义等专家,发起了成立“中华医学会皮肤美容学会”的倡导,同时成立了以王高松为首的筹委会并委派张其亮教授率队赴京向中华医学会汇报。通过与“中华医学美学筹委会”的共同协商、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终于1990年11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专业学组也同时宣告成立。王高松、张其高、彭庆星、于凇、管汾、袁兆庄、蔡瑞康、白义杰、李树莱、韩秉公等教授,分别在学会及专委会任职并在此期间为学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8年学会换界,新任皮肤美容专业学组的成员有:田家琦、张树孝、文海全、孙翔、王尚兰、向雪岑、杨森、刘俐、庄永灿、吴廷芳、张敬东、张滨岳、李红文、陈清海、陈红清、陈仁贵、郑锐、赵小忠、蒲卓、魏骏等委员。

    美容皮肤科学便顺应历史潮流而孕育、诞生。
, 百拇医药
    2 美容皮肤科学的现状

    2.1 专业学术组织及各级医疗美容机构的建立 20世纪90年代是美容皮肤科学形成及迅速发展的年代。在学会和皮肤美容专业学组的组织下,各省市也相应成立了分会及相应专业组,有许多皮肤科专家在机构中任职并作出积极贡献。各级医疗机构大部分建立美容科,皮肤美容专科也占很大比例。

    2.2 广泛开展学术活动 皮肤美容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特别活跃,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会议有:召开了三届全国大会、二次国际大会、三次全国中青年大会、二次皮肤美容大会。

    2.3 专业著作相继出版 由王高松主编的《皮肤外科手术学》、袁兆庄主编的《皮肤健美学》、于凇主编的《皮肤医学美容学》、张其亮主编的《医学美容学》等著作,为美容皮肤科学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9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向雪岑主编的《美容皮肤科学》集医学美学、医学美容学、皮肤科学为一体,对美容皮肤科学的医学基础、美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次提出了美容皮肤科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并对损容性皮肤病及各种治疗技术进行了美学分析,体现了美容皮肤科学的专科特色,标志着美容皮肤科学的初步形成。此后的1999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李树莱、白义杰主编的《美容皮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其亮主编的《美容皮肤科学》以及2003年由向雪岑、张其亮主编的再版《美容皮肤科学》等著作,都为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作了积极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2.4 专业教育 美容皮肤科学的专业教育,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华西医科大学于1985年在所有医学专业开设医学美学课程;1986年,大连医科大学开设了美容医学中专班;宜春医学专科学校于1993年率先开办了美容医学大专班,2000年转为本科;1996年大连医科大学创办了美容医学本科班;2001年中南大学建立了医学美学博士点;全国各大中专医学院校也相继开办了美容医学专业或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2000年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成立了网络中心,承担了继续教育的重任。目前继续教育教材、大专系列教材、本科教材已分别由北京科学出版社、湖南及江西科技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培养和造就美容皮肤科学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

    2.5 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有关美容皮肤科学学科体系的论述,向雪岑、张其亮等分别在《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作了详细论述 [1~3] 。认为学科体系应包括学科定义、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实施范围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 百拇医药
    2.6 皮肤美容基础与临床理论的研究 有关皮肤美容基础与临床理论的研究,除在相继出版的上述专业著作中出版,同时也在《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临床医学美容杂志》、《实用美容外科杂志》中做了论述或报道;例如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向雪岑、张其亮对学科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学科体系建构及模式、学科发展史、人体皮肤美学内涵的研究 [3,4] ;景生保对皮肤美容行为学、何伦对皮肤美容心理学、秦少林对皮肤美容伦理学等基础研究;袁兆庄、黄菲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研究;虞瑞尧对果酸、肉毒杆菌毒素及其他先进美容技术与知识的引进与应用研究;万苗坚、林新瑜对黄褐斑病因的新说以及向雪岑在对颞颧部点状色素斑成因的研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做了贡献。

    2.7 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引进与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学科中不断的引进和应用。例如,医学审美在美容技术中的应用、心理美容作为实用技术的实施、药物美容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光动力学技术、光化学技术、低温冷冻技术、高频电与超声波技术、放射线技术的引进,特别是近年来激光与光子技术应用于美容皮肤科学,更使皮肤治疗美容学绚丽多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http://www.100md.com
    3 美容皮肤科学的前景展望

    作为美容医学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的美容皮肤科学,在我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孕育之后,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科。在国外,目前还没有将医学美学、医学美容学与皮肤科学相结合而融为一体所形成的新的医学专科—美容皮肤科学。即使在中国美容皮肤科学也仍处于初创阶段,它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因为一个学科的创立,从学科体系及建构模式、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及完善体制等方面而言,还需要进行艰辛的努力与奋斗,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及争取,才能不断完善、成熟与提高。

    美容皮肤科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内涵也在延伸,学科及其事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但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美容皮肤科学的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加强美容皮肤科学的学科建构 美容皮肤科学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然而至今国家还没有设置美容皮肤科学专业机构及技术队伍职务的具体规定,也没 有将“美容皮肤科学”编入国家标准BG/T13745《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建议结合美容医学临床的实际情况将美容皮肤科专业机构设置为:美容皮肤科、美容皮肤专科门诊、美容皮肤专科医院;建议设置美容皮肤科专业技术职务为:美容医师、主治美容医师、副主任美容医师、主任美容医师;美容护士、美容护师、主管美容护师、副主任美容护师、主任美容护师;美容技师、主管美容技师、副主任美容技师、主任美容技师等;建议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的精神,将“美容皮肤科学”编入国家标准BG/T13745《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代码为“320.5930”。学科的建构必将会逐步完善。
, http://www.100md.com
    3.2 发现和加快培养一批后继高层次人才加盟研究队伍 继续深入研究美容皮肤科学学科体系、发展简史、医学美学理论的应用、人体皮肤的美学、美容皮肤心理学以及对美容皮肤伦理学和美容皮肤行为学、对影响皮肤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与皮肤的审美关系的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容皮肤科学及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

    3.3 进一步研究损容性皮肤病的形成与防治,加强美容皮肤外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学习和挖掘我国中医药学宝库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大胆创新,研制和开发新的美容器材、美容药物和美容护肤用品及不断研究新的美容技术,提高常见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水平。

    3.4 认真学习、掌握和推广心理美容技术 重视审美对象的心态、动机和目的,在进行美容治疗或施术前,必须认真调查,谨慎行事,尤其是要重视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心理疏导,认真学习、掌握和正确运用心理美容咨询技术。

    3.5 进一步抓好专业教育及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加强行业管理,树立美好职业形象。
, 百拇医药
    3.6 加强相互交流,向国外同行学习,加强相互交流 美容皮肤科学的形成,有赖于学科体系及其建构模式的初步确立和基础理论、临床理论的研究与奠定,这是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美容皮肤科学要健康发展,其学科内涵与外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任重道远。展望未来,学科前程似锦,祝愿美容皮肤科学这朵稚嫩的小花,在花团锦簇的医学百花园中绚丽开放。

    参考文献

    1 向雪岑.美容皮肤科学研究范围及学科体系.中国美容医学杂志,1998,3:119.

    2 向雪岑.美容皮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

    3 张其亮,向雪岑.美容皮肤科学学科体系及建构模式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2001,3:144.

    4 张其亮.中国当代医学美学美容(1989~1999).南京:南京铁道医学院出版社,1999,87-88.

    作者单位:1 610031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2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附二院

    3 200031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05) (编辑 李年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