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7期
编号:10395620
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分析(附5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7-0611-02

    一般的高血压性半球出血一旦在短时间内出现较重的意识障碍、呼吸异常、血压升高、高热、四肢瘫及特征性眼征表现,常提示有继发脑干出血的可能,其预后极度凶险,现将笔者观察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是我科2000年8月~2002年8月住院病人,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6~7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4例,高脂血症2例,糖尿病1例,既往有腔隙性梗塞1例。出血部位:颞额叶1例、壳核3例、丘脑1例。入院最初血肿体积最小21ml、最大57ml,中线结构轻~中度移位3例,出血破入脑室2例,最早发现继发脑干出血时间1.2h,最晚35h,脑干血肿横径>0.5cm者4例、<0.5cm1例。继发脑干血肿部位:中脑1例、脑桥基底部2例、被盖部1例、全脑干1例。入院意识状态:清醒3例、嗜睡1例、中~深度昏迷1例,住院过程中所有患者最高SBP均>180mmHg。
, 百拇医药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因突发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伴失语1h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T36.5℃,P77次/min,R18次/min,BP180/120mmHg,神志清,呈运动性失语,双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中枢性面舌瘫,颈软,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弱,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Babinski征(+),双侧Kernig征(-),脑CT示左侧壳核出血(外侧型35ml),中线无明显移位。诊断:左壳核出血。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治疗。入院后1.2h患者呈浅~中度昏迷,双瞳孔直径1.5mm,对光反射迟钝,复查脑CT左壳核出血(68ml),伴有左桥脑基底部出血(4ml),中线中度移位,8h后患者死亡。

    3 讨论

    继发性脑干出血多见于幕上迅速发生的占位性病变,但至今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定论,目前主要倾向于 [1~4] :(1)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干;(2)大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至中脑;(3)大脑出血灶穿破脑室,血液涌入导水管,以至导水管扩张积血,并破坏室管膜,血液由此进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4)脑干小动脉性血管出血。我们知道:中脑和桥脑的动脉主要来自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它们均因大脑后动脉和分支固定在天幕上,故活动范围不大,而且基底动脉分出的小动脉在进入脑干前均逆行一段,容易发生缺血。因此,当幕上迅速出现占位性病变,尤其是发生天幕疝时,脑干多肿胀、移位、变形,不仅脑干被挤向病变对侧,而且向下移位,于是上方已被固定的供应中脑和桥脑的动脉即受牵扯或压迫,使之发生痉挛或缺血,管壁坏变,如果此时血压较高,血液即可通过坏变的动脉溢出,致脑干继发性出血。本文5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SBP均>180mmHg,入院初有中线结构移位者3例,在检查中发现有继发脑干出血时所有患者中线结构均有移位、环池有不同程度受压变窄,这些事实均支持上述观点。本文中继发桥脑出血3例,分别有1例为颞额叶出血,2例为壳核出血,继发全脑干出血1例为壳核出血(内侧型),中脑出血1例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而致侧脑室铸型者,其血肿形态呈点片状,其原因可能是血肿破入第三脑室,使导水管突然极度扩张及积血,血液随即渗透至中脑导水管周围组织中。
, 百拇医药
    继发脑干出血的发生与小脑幕上压力增高速度、病变部位、大小、性质都有关系,因大脑半球深部出血而继发脑干出血者约占50% [5] ,本文4例为基底部出血,占所有继发脑干出血病例80%,高于文献报道。另外,继发脑干出血国外报道 [6] :50%患者在12h内死亡,74.4%在2天内死亡,本文3例在发病12h内死亡,1例在48h内死亡,还有1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周后死亡。

    总之,高血压性脑出血一旦继发脑干出血常提示预后凶险,而一般的大脑半球出血一旦在短期内出现较重的意识障碍、血压升高、呼吸异常、高热、四肢瘫以及特殊的眼征表现,常提示有继发脑干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头颅CT复查。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刘多三,胡林森,等.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的病理与临床:附39例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9(1):6-8.
, 百拇医药
    2 Tohnson RT,Yates PO.Brain Stemhemorrhage in expanding Supratentoˉ rial condition.Acta Radiol,1956,46:250.

    3 Fride RL,Roessman U.The pathogenesis of secondary midbrain hemorˉrhages.Neurol,1966,16:1210.

    4 黄克维.脑疝的病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85.

    5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4.

    6 Izumihara A,Ishihara T,Iwamoto N,et al.Postperative outcome of37patients with loba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lated to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Stroke,1999,30(1):29-33.

    作者单位:213200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收稿日期:2002-10-24)

    (编辑 梅燕), 百拇医药(苏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