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7期
编号:10395013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4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7-1074-02

    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末问世的一种抗寄生虫药,多用于治疗血吸虫病,也用于治疗脑囊虫病,近几年笔者用此药治疗4例脑囊虫病,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因反复癫痫大发作月余,于1986年5月20日入院。查体:双上肢、躯干触及数个花生米大的皮下结节,EEG全图可见短程中幅5~6c/s活动,HV后活动增多,呈阵发性。皮下结节活检证实猪囊尾蚴病。用吡喹酮400mg,每日3次,第3天出现头痛、头晕、畏寒发热,体温高达40℃。加用20%甘露醇250ml及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1次,第6天体温正常,为第一疗程。半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吡喹酮用法如上。1个月后复查,皮下结节消失。癫痫症状经加用抗癫痫药物后,症状基本控制。

, 百拇医药     例2,男,45岁,因反复癫痫大发作1年多,每月发作数次,于1988年8月14日入院。查体:左腋下方、左上臂内侧各有一粒花生米大皮下结节。EEG全图可见中至多量中幅5~7c/s活动及散在尖波,HV可见短程6~7c/s活动及尖波发放。皮下结节活检证实猪囊尾蚴病。用吡喹酮400mg,每日3次,共6天。用药后第二天出现头痛头晕,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经对症治疗,第6天体温逐渐正常。半个月后用第二疗程,用法同上。1个月后复查皮下结节消失,未见癫痫发作。

    例3,女,35岁,因1个月癫痫大发作3次,于1989年8月15日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EEG全图多量短程4~6c/s活动,HV活动增多。头颅CT示“脑囊虫病”。用吡喹酮400mg,每日3次,共6天,同时加用地塞米松10mg静推,每日1次,共5天,治疗中有头痛反应。半个月后再用第二疗程。治疗后未见癫痫发作。

    例4,男,45岁,因反复癫痫大发作1年多,于1990年4月7日入院。查体:双大腿内侧、躯干有数个花生米大皮下结节。EEG全图有多量短程中幅6~7c/s活动及少量中幅2~2.5c/s波,HV后活动增多,并见短程阵发多型2.5c/s活动。皮下结节活检证实猪囊尾蚴病。用吡喹酮剂量方法同上,每日加用20%甘露醇250ml及地塞米松5mg静滴。治疗中出现轻微头痛头晕,1个月后用第二疗程。2个月后复查皮下结节消失,未见癫痫发作。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脑囊虫病系由猪囊虫所引起的一种慢性脑部寄生虫病,约占猪囊虫病的80%以上 [1] ,临床主要症状以癫痫发 作占绝大多数 [2] 。长期以来对本病缺乏特殊的药物治疗。70年代末,吡喹酮问世后,广泛用于治疗脑囊虫病。目前国内使用的剂量及疗程不尽相同 [3] ,笔者应用400mg,每日3次,6天为一疗程,半个月后用第二疗程,剂量同上。吡喹酮治疗多有头痛、头晕、畏寒发热、颅内高压等反应。主要是因囊虫被杀死后,周围组织出现炎症或过敏反应。故应用时加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次,如有颅内高压症加用甘露醇脱水。吡喹酮杀死囊虫的效果表现如下 [4] :(1)皮下囊虫结节退变吸收;(2)颅脑CT脑内囊虫阴影消失;(3)在疗程中出现头痛、畏寒发热、颅内压增高等症状;(4)大部分患者于治疗后长期随访可见原有癫痫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参考文献

    1 粟秀初.新医学,1989,20(5):269.

    2 曾学荣.临床荟萃,1990,5(8):353.

    3 潘孝彰.中级医刊,1988,23(10):8.

    4 刘约翰.临床内科杂志,1990,7(4):5.

    作者单位:571800海南省临高县红十字会门诊部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王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