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5563
综合性门诊部医源性感染因素及防范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5-0468-02

    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工作人员及陪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在各级医疗机构均有发生,同时也是医务人员难以预防和攻克的难题。我门诊部是一所集医疗保健及预防于一身的综合性门诊部,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体会到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同时我们也探索出预防医源性感染可采取的几点措施。

    1 感染因素

    (1)门诊部布局不合理,无菌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界限不清,甚至没有划分。如配药室、注射室、换药室混在一起易造成交叉感染。(2)分诊不严,造成传染病人与非传染病人同在一处候诊,在同一诊室就诊治疗,产生交叉感染。(3)护理治疗过程中物品消毒不严,造成交叉感染。如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被服等消毒不严、更换不及时等。(4)隔离、防护措施不当,尤其是工作人员自身隔离、防护措施不当。如洗手、工作服的洗涤,消毒不严格成为病源体的携带者、传播者。(5)治疗室通风不够、空气杀菌、终末消毒不严格造成空气及器械污染,发生交叉感染。(6)蚊虫消杀不尽,成为传播媒体造成感染。(7)抗生素使用不当,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差,造成效果较差,菌群失调时有发生。
, 百拇医药
    2 防范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以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使用)进行效果评价为主的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措施,以上各方面均涉及护理人员。因此,我们采取以下对策,预防医源性感染。

    2.1 做分诊、分治工作 (1)对各种疾病分类治疗护理,将传染的与不传染的,感染与不感染的,发热与不发热的病种分类治疗护理,以防交叉感染。(2)建立、划分明确的无菌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抗生素的有效性和避免菌群失调。(4)做好物品消毒灭菌,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①护理治疗中,坚持“一人一针”及“一人一用一消毒”制度。对传染病人用过的检查及治疗器械,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工作。②听诊器、血压计、各种化验报告单用福尔马林液熏蒸消毒,电话、水笼头、笔、体温计可用0.5%84消毒液擦拭表面。③止血带一般采用0.5%碘酒浸泡30min或2%~5%84消毒液浸泡15~30min。④氧气湿化瓶装置的消毒与管理,由专人管理,定时消毒,冲洗湿化瓶及橡胶管,再浸泡于0.5%84消毒液15min。消毒后的干 瓶,在干瓶状态下,放置1周后应重新消毒。⑤治疗室每日消毒1次,避开治疗时间执行。采用无罩悬空吊式紫外线灯,强度为97μW/cm,离地面2cm,消毒2h。⑥用毕的一次性注射器针管、针头销毁,防止二次感染。⑦被服,工作服先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忌无菌治疗时晾晒、叠被服。
, 百拇医药
    2.2 重视监测工作 作为门诊部,对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引起重视,定期由部领导及护士长对空气、物体表面、紫外线强度、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含量、杀伤力及湿化瓶、无菌物品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质量。

    2.3 保护患者免受医源体感染的威胁 (1)门诊诊疗患者均为医源性感染的对象,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更是易感人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保护,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用或换药的依据。同时要注意,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点,以免降低抗菌作用。(2)重视隔离技术。切实做好预检分诊制度,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卫生工具分开放置。对可能是传染源的血液和体液注意隔离,以免对护理人员构成威胁。(3)防止输液中微粒污染。静脉输液使用一次性针管,针头刺入瓶塞时斜面向上,与瓶塞呈直角。使用一次性带过滤器的输液器,对微粒起部分截流作用。割锯安瓿颈部后用酒精棉球擦拭,既消毒又清除割锯面上的玻璃微粒。安瓿掰开后不宜摇晃,以免掉到液面上的玻璃微粒被注射器吸入,形成玻璃微粒。(4)保护环境。注意无菌操作中使用物品的处置。防止血液和体液的溅落物是潜在感染源,污染环境,对工作人员有极大危险,增加了乙肝和艾滋病传播给医务人员的风险,对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擦拭,可能的话予以弃之,以此保护我们的环境。(5)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利用板报及一切形式向就诊患者及陪同家属宣传医源性感染的途径、危害性以及预防感染应采取的一切措施。(6)建立健全检查、监控组织,要门诊部领导参与、形成层层把关,严格管理监控机制,提高防范意识。

    (收稿日期:2003-05-11) (编辑 青山), http://www.100md.com(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