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0期
编号:10395843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1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10-0933-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症。典型的AMI诊断一般无困难,而不典型的AMI则可能导致误诊而贻误抢救时机。现将我院收治的23例不典型AMI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 入选病例在入院后均经动态心电图或心肌酶确诊为心肌梗死。

    1.1.2 入选病例 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病人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7岁,伴发病有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3例。均符合下降条件:(1)既往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史;(2)发病时,无典型压榨感、闷胀感、窒息感样胸痛;(2)就诊时有或无典型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我院收治的23例患者多伴有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大汗。此外还伴有不典型症状:上腹痛5例,背痛2例,咽部不适2例,腹泻、频繁便意2例,咽喉部疼痛3例,牙痛1例,胸部刺痛2例,下颌角疼痛1例,胸部不适1例,胸部痒感1例,气短、呼吸困难3例。

    1.3 心电图 发病初期无病理性Q波者16例,有T波高尖者12例,ST段抬高者15例,ST段压低者6例,心电图无异常者2例。入院后随病情进展出现病理性Q波或ST-T演变过程。

    1.4 心肌酶 随病程进展肌酸磷酸激酶(CK)多呈数倍增高,个别轻微增高或不增高。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病人入院后(包括确诊及高度疑似病人)均给予吸氧、休息、抗凝、硝酸酯类药物、营养心肌药物、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有溶栓指征时给予溶栓治疗,根据血压情况,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前壁梗死者给予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并发传导阻滞者给予阿托品治疗,并发低血压者给予补液应用多巴胺,并发心衰者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住院治疗1~3周,2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 百拇医药
    3 讨论

    AMI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压榨样胸部闷痛、伴濒死感。心电图示:病理性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心肌酶增高。但临床上有不典型病例,其症状不典型,尤其老年人并发糖尿病者。其心电图无典型病理性Q波、无心肌酶增高。若患者为多支冠脉病变,梗死分布面积广泛,尤其多处对应性梗死因梗死向量互相抵消,可不出现梗死图形,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常在1天内消失,过早、过迟检查均能导致误诊。我院曾收治1例患者:女,67岁,主诉胸部不适4h,初诊心电图无异常。收治住院观察,应用抗凝、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连续观察心电图呈现T波演变,心肌酶轻度增高(小于正常值的2倍)。病程中有白细胞增高、体温升高体征,未经抗生素治疗,1周内恢复正常。

    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高,其多数由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所致,而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又与早期是否得到正确的抢救有重要关系。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要有足够认识,才能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及时救治。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早期给予开通梗死相关冠脉 血管,紧急情况考虑PTCA或药物溶栓。

    作者单位:453800河南省获嘉县人民医院内科

    (收稿日期:2003-06-06)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崔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