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护理
编号:10395714
颅内压增高患者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 第4卷 第8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8-1269-02

    颅内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是由于颅腔内容物的体积超过了其可代偿的容量。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眼底乳头水肿三大病征。持续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可诱发脑疝危及生命。冬眠低温疗法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温可使患者在低温状况下降低脑耗氧量及脑代谢率,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可有效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其临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应做到如下几点。

    1 一般护理

    将病人置于光线暗淡的单人病室,室温以18~20℃为宜。室内除备有常规急救设备及药品外,还应备好冰袋、冬眠药物及体温计等。认真记录特护记录单,包括治疗前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神经系统病征,作为治疗后对比基础。必要时应安排专人守护。

    2 护理操作

    根据医嘱应先给予足量冬眠药物,待病人的自主呼吸受到充分阻滞,机体御寒反应消失以后,患者进入深睡状态,方可实施物理降温措施,以防发生寒战反而使颅内压增高。同时亦可酌情使用苯巴比妥等药物可加强冬眠效果,减轻寒战反应。物理降温常采取头部戴冰帽及颈旁、腋下、窝等体表大血管流经处放置冰袋的方法。放置冰袋时须加布套并定时更换放置部位,观察该处皮肤及肢体末端和耳廓处血液循环状况,定时进行局部按摩,防止冻伤,减少被盖、降低室温。降温以每小时降1℃为宜。降至肛温34℃~32℃、腋温33℃~31℃时效果较为理想。过低易诱发心律紊乱、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高于35℃则治疗效果不佳。冬眠低温疗法疗程一般为3~5天。

    3 护理观察

    低温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若病人脉搏>100次/min、收缩压<100mmHg,呼吸不规则等应及时告知医生,酌情更换冬眠药物。药物应尽量经静脉滴注,易于及时调整给药速度及药量,以有效控制冬眠深度,保持低温期平稳。定期为病人翻身、拍背以预防肺部并发症及褥疮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动作应轻、缓、稳以防止体位性休克。鼻饲患者饮食温度应等同于当时体温并观察病人有无胃潴留、腹胀、便秘,甚至胃出血等,低温时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应注意做好眼的保护。

    4 复温

    复温应缓慢,应在分批撤除冰袋以后方可停用冬眠药 物,同时为病人加盖被毯,一般可使体温回升。切忌体温上升过快,以免发生颅内压再次增高、酸中毒等现象。

    作者单位:277500山东省滕州市荆河卫生院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王立艳 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