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5955
埋管引流治疗皮下及纵隔气肿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8-0744-01

    皮下及纵隔气肿是胸部外伤、食管破裂、气管切开以及气管自发性破裂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轻度的皮下或纵隔气肿无须特殊处理,多在1周左右自行吸收,但中、重度的皮下及纵隔气肿给病人造成的恐惧以及对病人呼吸、循环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有时是致死性的。常需要临床医师给予手术引流。过去常采用在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腋下等处做2~3cm开放切口,对皮下筋膜软组织进行隧道式分离并放置橡皮片引流条来治疗该病。笔者发现,这种术式虽能起到急诊救治的作用,但存在创口大、易感染、后期引流不畅、病人住院时间长等诸多缺点,为此,笔者改用皮下及筋膜间隙内埋置细的多孔塑料引流管来治疗该病。起到了更好的效果,自1998年至今已有47例次临床实践,从中体会到用这种方法治疗该病其突出的优点是:创口小,引流效果好,操作简单并能有效缩短病人住院时间。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截取普通输液器或输血器塑料管的光滑段用作引流管,在其上四周剪出多个沿纵轴交错排列的扁长小侧孔,剪孔后的引流管要保证有弹性,不易折角。对引流部位皮肤严格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用尖刀做0.5cm皮肤切口,再用纹式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及筋膜间隙达满意深度后,用另一把纹式血管钳夹持引流管,沿前一纹式血管钳撑开的间隙向深处置入引流管,用1号丝线将其缝合固定于皮肤切口上,距切口0.5cm处剪去引流管外露部分,外覆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2 讨论

    皮下及纵隔气肿是气体聚集到皮下和纵隔筋膜间隙内形成。气体聚集的原因大多是气管、支气管及胸膜破裂后,气体沿气管外筋膜流向纵隔及皮下的筋膜间隙内,也可以是食管破裂,气体直接进入纵隔、颈部及皮下。少见的情况有:双氧水冲洗深部伤口,纵隔、皮下产气细菌感染,人工气腹等引起。气肿可以扩散到颈面部、胸腹、会阴、阴囊等处皮下及深部肌肉筋膜间隙,严重时压迫纵隔内大血管使回心血量减少,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气肿还可以遭致严重感染,影响临床诊断,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恐惧和精神负担。有效的引流是将引流管放到深筋膜间隙,使各层筋膜间隙内气体都能顺利排出。如常用的胸骨上窝引流,深度要达到气管前筋膜。由于颈部的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分布密集,施行该手术时,极易损伤颈前静脉、颈静脉、颈外静脉、气管甚至胸膜,所以操作者要非常熟悉颈部解剖,钝性分离时巧妙避开重要组织器官。置入的多孔引流管贯穿了各层筋膜并形成有效支撑,不易被渗出的纤维素封闭,能充分保证气体的引流通畅;外覆的无菌纱布也不会影响气体的自由溢出,并能吸附自引流管排出的少量渗出物,有利于引流口的清洁无菌。该方法不影响病人的体位变动和监护设备的安装,拔管后不用缝合皮肤切口,避免了因长时间换药而延长住院时间,另外切口愈合后的疤痕很小,不影响病人的审美要求。多孔引流管放置后要勤管理,避免脱出和堵塞,要定时戴手套,沾润滑剂,扶挤切口周围皮肤,向引流口推挤皮下气体,使引流管侧孔不被纤维素粘附堵塞。切口敷料按时更换,保持其干燥。

    总之,埋管引流治疗皮下及纵隔气肿可以替代传统的畅口引流,并且避免了原术式的诸多并发症和缺点,在重视医院感染及医疗效益的今天,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改进措施。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

    (收稿日期:2003-07-17)

    (编辑 亦平), http://www.100md.com(李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