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5098
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附3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5-0439-02

    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一种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 [1] ,但临床的推广和应用较为困难,我院于1989年至今将此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1岁。

    1.2 手术部位及种类 腕关节以下9例,前臂8例,肘关节8例,肱骨下1/35例。以上均为肱骨1/2以下各类骨科手术。

    1.3 药物组成 局麻药多用1%利多卡因,成人用40ml,小儿0.7mg/kg。如手术时间较长可用0.5%布比卡因25~38mg。本组均用1%利多卡因。
, 百拇医药
    1.4 阻滞方法 术前用药均同其它阻滞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在锁骨肩峰端下方,肱骨头内侧摸到一个“孤岛状”的骨性突起,即为喙突,肥胖病人可在肩下垫枕,阻滞侧上肢外展45°离开手术台,自然悬垂,可帮助显露喙突。测量喙突至胸廓外侧壁最近(通常为第二肋外侧缘)距离,并做一连线,即喙胸线。喙胸距离(mm)×0.3+8mm所得数值为喙突下进针点。如喙胸距为40mm则应在喙突下20mm处体表进针。此点一般相当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处[2] 。先于皮内浸润后用长9号局麻针头(小儿用短9号针头)垂直刺入皮肤,进针后针头向下,向外,身后倾斜约10°左右,针不要向内侧偏斜。经皮肤,皮下喙锁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后,出现减压感,异感,同时针头随动脉搏动,回吸无血后方可注药,进针深度成人一般4~5cm左右。

    1.5 手术时间 最短30min,最长3h,一般在1~2h之间。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1)优:臂丛分出的尺桡,正中,肌皮4神经完全阻滞者23例,占77%;(2)良:臂丛分出的神经仅有1~2支未完全阻滞需加用少量局麻药或哌替啶,辅助量在1mg/kg以内完成手术6例,约占20%。(3)失败:仅阻滞1~2支臂丛神经分支,不能完成手术而改用其它麻醉方法1例,占3%。本组一般于注药后3~5min肩关节以下肢体出现麻木,无力,血管扩张,10~15min全臂麻醉完善。麻醉平面有2例至肩峰1cm,6例至肩峰2cm,余至肩峰3~5cm;在穿刺中一次即获得异感占50%,如遇异感不够清楚,但动脉搏动明显可在针头搏动周围进行阻滞获良好效果。
, http://www.100md.com
    2.2 合并症 除2例成人出现寒战,1例操作中刺破血管,立即拔针压迫并改变角度重新穿刺外,未见其它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本法的优点在于臂丛神经在喙突下较为集中,肌皮神经,腋神经尚未脱离臂丛鞘,骨性标志明确无重要脏器相毗邻,阻滞范围比腋路略为广泛,镇痛作用完全,操作时无需变更患肢体位,不经腋路多毛区,麻醉合并症少,故此法不失为一种好的臂丛神经新入路。

    3.2 本法对于有些神经阻滞缓慢或者不完善甚至失败的原因 国外Thompsom [3] 重温了臂丛的局部解剖,认为臂丛鞘是一种多腔结构,经尸体观察和阻滞病人CT摄影证实并指出,这是根据单一臂丛鞘理论实施一针阻滞法不少病例阻滞不完善的原因。本组阻滞不理想,除麻醉药作用迟缓,急于手术有关外,是否与臂丛鞘解剖上的多腔结构有 关,尚待研究证实。

    3.3 本法不足之处是比其它入路穿刺较深,解剖熟悉程度要求较高,针向偏移或体内弯曲从体表不易发现。本组一针成功率仅占65%,有待继续观察和实践,以便提高成功率。
, 百拇医药
    3.4 本法成功关键在于穿刺部位要准确,肥胖者喙突在体表摸不清时可在肩下垫枕,外展45°,使前臂与手悬于手术床外较易摸清。进针后倾斜角度要适当,不宜向内侧偏斜,以免导致气胸,穿刺后出现减压感、异感,见动脉搏动是成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明安绍.臂丛麻醉近况.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79,3:142.

    2 明安绍.喙突下臂丛阻滞119例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86,6(4):255.

    3 Thompsom GE.Functconal anatomy of the brachial plexcos.Anesthesiolˉogy,1983,59(2):186.

    (收稿日期:2003-03-25)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黄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