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中医
编号:10395798
中西医结合辨治脑卒中性呃逆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 第4卷 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8-1211-02

    脑卒中性呃逆多发生于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笔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历经此类疾病数例,在以后临床又遇多例脑卒中性呃逆,临床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但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呃逆颇有疗效,现将临床专家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剖析及临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现代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1.1 呃逆病因病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美琳教授对该病作出详细的剖析,指出呃逆的形成分局部原因(腹部、胸部、颈部、脑部等疾患)、全身中毒性、传导神经性(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背核、横膈高低等)等。现仅重点介绍脑血管疾病所致呃逆有关内容,李美琳教授指出脑卒中性呃逆多出现于脑血管疾病康复过程中,既可是脑血管疾病出现重度昏迷的先兆、又可为加重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其损伤部位大致从颈部 脑干 内囊型/外囊型 大脑皮层或颈部 下丘脑 外囊型/内囊型 大脑皮层,其间神经传导通路任何处受损,导致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出现膈肌痉挛而出现呃逆,临床常见延髓受累。
, http://www.100md.com
    1.2 脑卒中性呃逆的现代医学处理 不论脑缺血性卒中性呃逆、脑出血卒中性呃逆,原则上仍维持原方案治疗,配用少量的镇静药(鲁米那、氯丙嗪、安定类),加用胃复安、维生素B 1 、B 6 等,但应注意颅内压的控制、电解质的平衡,必要时的吸氧、吸痰。

    2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脑卒中性呃逆中医应辨虚实寒热、标本缓急;笔者认为该病多为急证、属标证,多以实证为先,证多属中医风痰壅遏或气滞血瘀、络脉痹阻而致胃失和降;治疗用药上则活用通补、下则降逆止呃,二者相配收效尤佳。若如该病其上窍风火痰热壅盛者,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以凉血宣窍、清心泄热;若上窍气郁痰闭者,则用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若上窍气滞血瘀则用通窍四物汤行气化瘀;若上窍血热妄行则用清营汤以凉血清营;若机体虚极上窍失营者,则用大补元煎以补为通;临床其下则降逆止呃以五磨饮子加减。

    3 典型病例
, 百拇医药
    患者,男,60岁,以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1天为主诉于2002年10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天晨起自感右侧肢体乏力,但尚可行走持物,言语稍困难,未予注意,但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行走持物困难及言语不清,右侧面部不适,于发病第2天由门诊进住病房。入院查体:BP190/110mmHg、P82次/min,R24次/min,神清、言语不利,认知能力尚可,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存在,眼底右视乳头水肿,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偏;右侧上肢肌力Ⅲ级、下肢肌力Ⅲ - 级;右侧肢体肌张力略高;右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反射(+++),右侧Hoffmann(+)、Babinsk(+),右侧肢体针刺觉较左侧弱,余(-);入院后复查头CT(2002.10.5)示:左侧壳核部脑梗塞;西医定位诊断:左侧大脑半球内囊(左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定性诊断:脑血栓形成。住院期间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细胞代谢、对症处理,病情得以控制,但于入院第6天(2002.10.9)患者突然出现烦躁、逐出现阵发性呃逆,经用胃复安、维生素B 1 、小剂量氯丙嗪肌注症状未能控制,遂采用中药治疗,经中医辨证为上则气滞血瘀、络脉痹阻,下则胃失和降;治则上则活血行滞通络、下则和胃降逆;用药以通窍四物汤合五磨饮子加味:旋复花、代赭石、石菖蒲各30g,半夏、厚朴、当归、鸡血藤各12g,沉香、槟榔、赤芍、川芎、生地各9g,柿蒂、丁香、川大黄、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连服6剂,呃逆病症大减,去川大黄、柿蒂续服6剂呃逆症状消失。且患者在以后住院期间未再出现呃逆症状。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呃逆是多种疾病引起膈肌痉挛出现的症状,脑卒中性呃逆尤为险恶,它既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又可作为诱因加重脑血管疾病,也可是脑血管疾病出现重度昏迷的先兆,所以应重视脑卒中性呃逆的处理,但临床治疗脑卒中性呃逆西药收效甚微,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颇收疗效。

    本案脑卒中性呃逆,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 活血行气通络、和胃降逆,方以通窍四物汤合五磨饮子加味,其中旋复花、代赭石、丁香、柿蒂降逆止呃,半夏、厚朴、川大黄、沉香、槟榔和胃消胀下气,赤芍、川芎、生地、鸡血藤活血理气,石菖蒲化痰开窍醒神,甘草调和诸药,治疗其上则活血通络开窍,其下则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呃逆中止、余症减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开阔了新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班勇 王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