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6341
蛛网膜下腔出血16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5-0720-0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死亡率高。我科1998年1月~2002年12月5年间收治SAH16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SAH患者中男64例,女96例,男女之比1∶1.5。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平均52岁,以45~60岁多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1例,活动中发病122例(76.25%),静态发病38例(23.75%)。

    1.2 临床表现 160例有头痛者120例(75%),呕吐者115例(71.9%),意识障碍48例(30%),抽搐25例(15.6%),偏瘫41例(25.6%),脑膜刺激征阳性者129例(80.6%),精神症状14例(8.8%),动眼神经麻痹13例(8.1%),玻璃体下出血5例(3.1%),病理反射阳性者60例(37.5%)。
, http://www.100md.com
    1.3 辅助检查 148例做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9例正常;64例腰穿均为淡红色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33例脑压升高。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纤溶、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对确诊为脑血管痉挛的病人给予激素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好转:遗留轻偏瘫、单瘫或脑积水。

    2.2 治疗结果 治愈103例,好转15例,死亡42例。

    2.3 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 再出血17例(10.6%),发生在2周以内9例,其中11例死亡。脑血管痉挛28例,发生在10天以内者26例,其中5例死亡。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诊断 典型的SAH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一过性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而局灶神经体征往往缺如,腰穿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或脑CT、MRI示脑蛛网膜间隙或脑池内出血影像,这样的病人诊断不难,但有部分病人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本组病人仅有115例有典型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而其他的人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SAH多因动脉硬化性微动脉瘤破裂而发病,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亦少,且多伴有脑萎缩,故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较轻或缺如,再者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10%~17%,对SAH的应激耐受性降低,故老年人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比较突出 [1] 。另外,CT和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特异的诊断手段,阴性者仍不能除外SAH,对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最好给予腰穿检查,以防漏诊。

    3.2 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 再出血是SAH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再出血可能发生于第一次出血的任何时间,尤以距前一次出血10~14天为高峰 [2] ,本组17例再出血9例,发生于2周以内,可见2周内是再出血的高发期。其病理生理基础为首次出血的2周内纤溶系统处于活跃阶段,使破裂处的血凝块发生溶解,所以防止再出血除避免病人情绪激动、用力和过早活动外,抗纤溶治疗是预防的关键。脑血管痉挛,早发性出现于出血的数十分钟到数小时,迟发性发生于出血后4~15天,7~10天为高峰期 [3] 。本组28例脑血管痉挛患者26例发生在10天以内。由此可见2周内亦是脑血管痉挛的高发期,此时应注意和再出血的鉴别。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因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和脑脊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增加有关,如氧合血红蛋白、5-羟色胺、血栓烷A 2 、组织胺等,以及SAH影响了血管壁的营养和造成血管壁的炎性反应。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较多,目前认为最好的防治方法为:(1)早期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去除手术区蛛网膜下腔内血块;(2)维持循环血流量稳定,保持脑有效灌注;(3)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本组用激素治疗脑血管痉挛也收到了良好效果,28例脑血管痉挛仅死亡5例。综上所述,SAH的早期防治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田春光,曲艳萍,李昕.老年人单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2,20(11):659.

    2 安东林,石进,吕强,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检查的意义.中国神经精神杂志,1995,21:22.

    3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154.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 张璇), http://www.100md.com(孔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