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中医
编号:10396693
中药结合耳穴压豆治疗胆石症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5月 第4卷 第9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9-1385-01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内结石形成的总称,根据结石存在的部位而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以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在祖国医学中分别属于胁痛、腹痛、黄疸等证。中药治疗胆石症一直具有较好的疗效。耳穴压豆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运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既可单独用,又可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经过2年临床观察,应用中药汤剂与耳穴压豆结合治疗胆石症,取得了比单纯应用中药更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观察的77例患者均为门诊收治病例,胆囊结石48例,胆总管结石18例,肝内胆管结石1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7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33.39±8.95)岁,病程1.5~16年,平均(5.39±3.85)年;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4.9±9.55)岁,病程2~16年,平均(5.16±3.7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多数患者具有右胁部疼痛,脘腹痞闷,嗳气泛酸,口苦厌油,大便秘结等证,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石症。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金灵四逆排石饮,组成:柴胡9g,黄芩15g,白芍12g,郁金12g,金钱草30g,威灵仙30g,鸡内金15g,公英15g,地丁15g,大黄6g。腹胀加枳壳9g,陈皮15g,胁痛明显加元胡10g,川楝子10g,身体虚弱加党参15g,白术15g,减少大黄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2周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组同时给予耳穴压豆,取穴:肝、胆、胃、大肠、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耳迷根等穴,单侧取穴,揉按耳压部位,每天3次,每次20min,4天后换另一侧耳廓取穴施治,疗程同中药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结石排出,半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结石排出,半年内有复发情况。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B超检查结石部分排出。无效:B超检查结石未有排出。

    2 结果

    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略)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胆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胆汁瘀积、胆系感染以及胆固醇代谢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祖国医学认为,胆系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胆郁热,或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或因大惊大恐,伤及肝胆,或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皆能导致肝失调达、胆失疏泄,郁而化热。肝胆郁热,则胆汁受其煎熬,日积月累,使胆汁中之杂质凝聚而结为砂石。金灵四逆排石饮中金钱草、威灵仙、鸡内金清热利湿、溶石排石;柴胡、黄芩、白芍疏肝利胆、调和肝脾;郁金利气宽胸、疏肝解郁;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消解肝胆郁热;大黄利胆通腑、消导积滞,中医认为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灵枢·经脉》篇记载:“手阳明别络入耳中,足阳明经上耳前……”,《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由此而知,当人体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传导作用,在耳廓部相应的区域就会有所反应,依此治疗,可收到预期效果。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耳廓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利用耳压的良性刺激,通过经络、神经、体液的调节,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并有对应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配合中药使用,简便、易行、实用、有效、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患者容易接受。取穴肝、胆,以疏达肝气、清利肝胆郁热、促进胆囊蠕动,利胆排石;胃与大肠以助运化、通利腑气;皮质下、内分泌调节腺体功能,促进胆汁分泌,稀化胆汁;神门、交感、耳迷根可缓解平滑肌痉挛,既有利于结石排出,又可减轻排石疼痛。通过临床观察,可以看出耳穴压豆与中药内服相结合治疗胆石症取得了满意疗效,优于单纯内服中药排石。

    作者单位:250014山东公安边防总队医院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宋文杰 龚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