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小肠、结肠疾病 > 肠套叠
编号:10396715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6-0563-02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是由于盲肠活动度过大,肠功能紊乱失调,蠕动异常引起的。肠管套叠最常见的是回盲套叠。本院1997~2001年共收治37例小儿肠套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3个月~2.5岁,平均11个月;发病至就诊时间3h~6天。阵发性哭闹37例,伤口腹部包块28例,腹胀21例,果酱样便26例。空气灌肠复位15例,成功11例,手术26例,肠坏死14例。住院天数2~26天。

    1.2 方法 15例用自制空气灌肠器(血压计改制)经肛管灌入结肠内压力8.0kPa。X线透视再次明确诊断后加压到10.0kPa,观察20~80min。4例失败改手术治疗。手术26例,术中证实回盲部套叠,套叠长度30~70cm不等。复位12例,肠坏死切除,肠吻合14例。
, 百拇医药
    2 结果

    灌肠复位15例,失败4例,占26%。手术26例,12例手术复位顺利,14例复位困难或肠管坏死,行肠切除,回结肠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全组均治愈,无死亡。并发肠瘘1例,刀口感染2例,裂开4例,经治疗痊愈。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于2岁以内儿童。其主要原因是小儿回盲部较游离,肠功能失调,肠异常蠕动。根据其三大典型症状即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及空气钡剂灌肠透视诊断不太困难,关键是把握治疗时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本组患儿大部分来自贫困农村,就诊较晚,再一是误诊率高,有人报告误诊率达34.6% [1] ,大多误诊为肠炎、菌痢、坏死性肠炎、肠梗阻、阑尾周围脓肿等。其主要原因是:(1)小儿缺乏表达能力;(2)临床医生尤其是儿内科医生对该病警惕性不够;(3)对小儿便血的鉴别诊断不够重视。很多(本组占43.5%)患儿已失去灌肠复位的时机,肠管坏死率高。本组肠管坏死率占37.8%。
, 百拇医药
    手术仍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时中指和食指置于套叠的远端,轻柔而均匀地向近侧肠袢推挤套入的肠管。有时推挤至盲肠时,继续复位常较困难,可将套叠部提至切口外,用双手持续挤压。一般可复位,但须耐心,切忌粗暴和直接牵拉套入部的肠管,以免将肠管体壁撕破。一般经持续挤压盲肠部15min,以后仍不能复位者多提示已有肠坏死,此时可将小指尖或血管钳插入套叠鞘内以扩张其紧缩环,注入甘油或切开鞘部等辅助方法,使其复位,但不要勉强,以免坏死肠管破裂,粪便污染腹腔。对于盲肠的活动度较大,可将盲肠外侧后腹膜切开稍加游离,将盲肠固定于腹膜外,再将回肠末端平行缝合固定于升结肠内侧约5~7cm。阑尾有损伤者应切除。对不能复位或已有肠坏死者,应根据坏死部位作肠段切除,回肠结肠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

    本组并发肠瘘1例,主要是就诊晚,一般情况差,中毒症状重,勉强吻合,结果并发吻合口瘘。对于患儿全身情况不良者应先切除坏死肠管,将断端暂置切口外,关闭腹壁以后再行二期肠吻合术。本组并发切口裂开4例。部分患儿体质差,感染、腹胀、加之小儿无防护意识,刀口裂开机率较大。其主要预防措施:(1)应用腹带或绷带;(2)营养支持,加强静脉营养;(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补充电解质预防腹胀,肠功能恢复后及早进流质饮食;(4)选用有效毒性低的抗生素,同时应预防菌群失调,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 杜云生.小儿肠套叠误诊153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1):675.

    作者单位:463800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28)

    (编辑 洋洋), 百拇医药(叶广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小肠、结肠疾病 > 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