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和解少阳 > 蒿芩清胆汤
编号:10396776
蒿芩清胆汤治疗无名高热22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6期
     【摘要】 目的 观察蒿芩清胆汤治疗无名高热的疗效。方法 采用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枳壳、广陈皮、赤茯苓、碧玉散),为基本方治疗无名高热22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本方主要有清胆泻热、和胃降逆、清利下焦之功效。

    关键词 无名高热/中医药疗法 蒿芩清胆汤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6-0534-02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用蒿芩清胆汤治愈22例屡治不愈的无名高热患者。体会到无名高热,除从外感、温病、湿热、内科杂症等方面治疗外,而从少阳湿遏热郁论治,选用蒿芩清胆汤,清胆泻热、和胃降逆主治,亦可收到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1995年9月~2002年12月全部来自门诊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17~66岁,其中17~30岁3例,31~40岁3例,41~66岁16例;病程最长16天,最短3天。起病和发病季节:春季4例,夏秋季18例;全部患者均以恶寒发热、继而高热、寒轻热重为主要症状,发热多以下午为甚,伴有口苦、心烦胸闷、呕逆酸水或黄色粘液,不欲饮食,大便干、小便黄赤短少,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兼滑。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以蒿芩清胆汤为主。青蒿40g,黄芩12g,淡竹茹10g,姜半夏、枳壳、陈皮各5g,赤茯苓10g,碧玉散(滑石18g,甘草3g,青黛3g)布包,水煎,早晚各服1次。可随症加减,热甚加栀子10g,地骨皮15g,湿甚加白蔻10g;恢复期加白人参6g,扶正祛邪。

    1.3 疗效标准 痊愈:高热、心烦胸闷、呕逆等诸症消失,舌苔脉象正常,随访无异常。有效:高热减退,心烦胸闷,呕逆等症减轻,舌苔脉象好转。

    2 治疗结果

    经治疗3~5天,痊愈21例,占95.4%;好转1例,占4.6%。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66岁,1996年8月23日初诊。近1周来恶寒发热,继而高热,体温在39~41℃之间,伴有心烦胸闷,口苦呕逆,不欲饮食,大便干、小便黄少。无外感头痛、身痛、流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症状。在当地卫生院中西药治疗,用药不详,无明显疗效,随
, 百拇医药
    来我处治疗。症见:精神差、面色潮红,全身皮肤灼热,体温40.5℃,舌质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数而弦兼滑。西医:血、尿、大便常规,查疟原虫,拍片,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辨证:少阳证,治以清胆泻热、和胃降逆为原则。方选蒿芩清胆汤,重用青蒿40g,黄芩10g,竹茹10g,姜半夏、枳壳、广陈皮各5g,赤茯苓10g,碧玉散(滑石18g,甘草3g,青黛3g)布包,加栀子10g,地骨皮15g,白蔻10g,二剂,水煎,早晚服。25日2诊,患者自述服药后高热渐退,自觉一身轻松,诸症基本消失,体温36.8℃,脉细弦略数,舌红苔薄白。前方青蒿减至30g,去栀子加白人参6g,意在扶正祛邪,巩固疗效,3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患者,男,52岁,恶寒发热11天,寒轻热重,下午热甚,体温39.5~41.5℃之间,伴有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呕逆黄色粘液,纳差,全身乏力,大便干,小便短赤。无外感头痛、身痛、流涕、打喷嚏、咳嗽胸痛等症。当地镇中心医院及个体诊所治疗无明显好转,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于2002年7月26日来我科就诊。症见:患者烦躁不安,颜面潮红,全身皮肤灼热,测体温41.5℃,脉弦数而滑,舌质红苔黄腻。西医检查:血、尿、大便、拍片、B超、查找疟原虫均正常。辨证:少阳证,治则清泻胆热、和胃降逆,方用蒿芩清胆汤主治。重用青蒿40g,黄芩13g,淡竹茹10g,姜半夏、生枳壳、广陈皮各5g,赤茯苓10g,碧玉散(滑石18g,甘草3g,青黛3g)布包,加栀子10g,地骨皮15g,淡竹叶6g,2剂水煎早晚服。3日后复诊:患者自述药尽病退,已不恶寒高热、呕逆;但仍感疲乏无力,纳差无味,要求再投药方,以防复发。查: T36.9℃,精神好转,无烦躁,脉弦略数,舌质红苔薄黄,上方去栀子、淡竹茹,加白人参5g,麦芽10g,意在扶正祛邪,3剂,水煎服,每日2次,而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 百拇医药
    4 体会

    此22例是笔者在门诊临床工作中以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证高热而显效的案例。笔者认为此22例患者多由素体虚弱,邪热伏于少阳,胆热郁结,相火炽盛,下焦不利,邪无出路而致。《灵枢·四时气篇》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泻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因少阳为

    三阳之枢纽,一旦邪犯少阳,胆热郁结日久,三焦气机不畅,下焦不利,热无出路致高热。故用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无名高热而收良效。方中重用苦寒芬芳之青蒿,清透少阳之邪热;黄芩苦寒,清泻胆府热邪并为君药。竹茹、半夏、枳壳、陈皮清化痰热,宽胸畅膈,和胃降逆并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为佐药。热甚湿重加栀子、地骨皮、淡竹叶、白蔻、白人参助前方之力,扶正祛邪以制热。如此配合,使少阳邪热得清,胃中逆气得平,痰化湿除,气机宣畅,则诸证自愈。(《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论中何秀山曰:“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相火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泻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降逆;然必下焦气机通畅,使胆中之相火清和,又佐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少阳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投无不效”。由此可见无名高热不仅病位在表、里、卫、气、营、血,亦与少阳有密切关系。性质不但有阴、阳、虚、实,也有少阳邪热郁结炽盛,痰湿之分。故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辨证施治,遵循《内经》“必伏其主,而先其因”之古训,其病治而愈之。以上诚望同道指教。

    作者单位:724300陕西省略阳县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30)

    (编辑 阳光), 百拇医药(马永才)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和解少阳 > 蒿芩清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