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10期
编号:10396887
“痹”与“痿”探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1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0-0934-02

    痹病与痿病早在《内经》中就列为专篇,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预后都有详尽分析和论述。鉴于两者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有相同之处,证候及病位错杂多见,难以截然区分。本文就“痹”与“痿”的异同关系进行分析论述如下。

    1 痹病与痿证的概念、分类及范畴

    《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也。”焦树德 [1] 对其解释为:(1)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一侵入而为痹,而且还需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合”,才能为痹。(2)风寒湿三气杂合不但可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之形体合而为痹,并且因四季各脏所主之不同的时气相合而为不同的痹。委娄峰 [2] 则认为“痹病”是因为人体正虚,风寒湿邪气杂至而为“痹”。

    古人对痹病的分类比较繁杂混乱,综合所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按病因分类:如风痹、寒痹、热痹、湿痹;按症状分类:如行痹、痛痹、着痹;按病理分类:如骨痹、皮痹、筋痹、肌痹、脉痹、胸痹;按脏腑分类:如五脏痹(心痹、肝病、脾痹、肺痹、肾痹)、六腑痹(肠痹、胞痹)等。
, http://www.100md.com
    痹病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个症状学名词,1993年以后已将其称为风湿病,包括现代的230余种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皮肌炎、大动脉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痿是指形体某一部枯萎瘦削,萎弱不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作为症状,痿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或肌肉萎缩,甚至功能丧失。痿作为病名,即指痿病,系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痿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包括肢体痿、阳痿、肺痿等。狭义指肢体痿而言。《素问·痿论篇》将痿分为五体痿,即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现代医学所称的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急性脊髓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骨质疏松,佝偻病、骨软化症等均相当于痿病。

    2 痹病与痿病的病因病位病机

    痹病总的病因病机有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痰浊瘀血内生等。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郭颖惠等 [3] 认为影响正虚的因素有(1)营卫不固;(2)气血亏虚;(3)脏腑虚衰;(4)阴阳失调。丁元庆 [4] 认为痹病病因有四,湿居其要。喻建平等 [5] 认为气血与痹病之病机演变关系为(1)邪阻气血;(2)邪伤气血;(3)气滞瘀阻;(4)湿阻生痰;(5)不通不荣。娄多峰 [6] 认为瘀血致痹产生的原因有(1)六淫致瘀,(2)七情致瘀;(3)饮食致瘀;(4)劳倦致瘀;(5)外伤致瘀等。
, http://www.100md.com
    而痿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燥疫毒邪入侵,风寒湿之邪入里化热,情志内伤,五志化火,过服刚燥之剂,过食炙博之品,助阳劫阴,吐泻过度、阴津亏耗,房劳过度,肾精亏损,金不生水,则伤肺耗津、肺热叶焦、津少无以敷布,宣化散精失司,五脏百骸失养,肌肉筋脉不荣,而成痿病。对于脏腑病因病机,邓中光等 [7] 认为痹病的发生,主要由肺、脾、肝、肾,气虚所致,而气虚下陷是其关键,并贯穿于此病的全过程。

    经过以上对痹病、痿病的病因病机分别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其病位方面的异同。痹病和痿病,病位多见于肝体,尤以下肢为多见。不同的是,痹病的病变范围较广,以其致病原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病位亦有不同,如肢体痹病在肢体,脏腑痹病在脏腑。《素问·痹论》言“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而痿证的病位,主要在皮、脉、筋、骨、肉五处,以下肢痿最为多见,亦有手足均见痿弱者。还可以发现,痹病与痿病的发生病机错杂。体质内虚是患痹、痿的共有因素:历代论痹、痿证之内因,多从虚而论,认为致痹成痿的主要原因是正气不足,营卫不和。营气属阴而行脉中,卫气属阳而行脉外。若正气内虚,禀赋营阴不足,则卫阳失于濡养而不固,营卫失和,皮毛空疏,腠理不充。此时稍有不慎,感寒或居处潮湿,露卧当风,则外邪乘虚侵袭人体,痹养经络,遂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痹病,或体失濡养而发为痿病。总之,营卫不和,轻则致痹,重则致痿。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在痹与痿的关系上,痹久成痿。临床上常见痹证日久不愈患者,由于经脉血气长期闭阻不畅,加之肢体关节因活动受限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功能锻炼,从而逐渐出现患肢肌肉萎缩,失去运动能力最终变为痿病。《内经·本病篇》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金·张子和亦说:“肌痹传为脉痿,湿痹不仁传为内痿。”这是由于痹久脉络四气壅滞不达精血不能灌溉营养四肢诸未而致,加上痹久不愈,邪气入里,内容脏腑,导致脉气内伤,气血化源不足,导致痹病向痿病发展。

    3 痹病与痿病的症状

    痹病的症状有疼痛(由寒、热、血瘀、痰湿)而致;关节肿痛(由风湿、寒湿、湿热、痰瘀、气虚)形成;发热(由风寒、风热、少阳、热滞气分、湿热痹阻、热入营血、阴虚等);肢节屈伸不利(由寒湿、湿热、痰瘀闭阻、气血不足,肝肾虚等);多汗(由风湿汗出、营卫不和、湿热内蕴、热滞气分、气虚、阳虚、阴虚等);皮肤硬化(由湿热闭阻,,瘀阻血瘀,气血不足,脾肾阳虚等);皮肤红斑(由风热外侵热入营血,热郁血脉等);皮下结节(由湿热闭阻,寒湿闭阻,痰瘀互结等);晨僵(由寒湿闭阻,湿热闭阻,痰瘀闭阻等);畏寒恶风(由风寒外束,风寒湿闭阻气虚,阳虚等)。
, http://www.100md.com
    痿病的主要症状有肢体瘫痪,四肢拘急,肢体麻木不仁,四肢瘦削,皮毛枯槁等。

    4 痹病与痿病的鉴别

    经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痹证以肢体、关节、筋骨及肌肤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各痹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肢体活动障碍,痹病当反复发作和渐进性发展。

    痿病以肢体软弱无力,功能活动障碍、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各痿均以软弱无力为特征。内因发病,常形成缓慢,多逐渐发展成肢体的痿软清瘦;外因起病,则起病急,常突然出现肢体痿废。

    痹病与痿病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病有关节、肢体疼痛。因此有“痛者为痹,不痛为痿”之说。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不能截然
, 百拇医药
    分开。

    另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论述痿病与痹病的鉴别要点时,认为痿证为虚,痹证为实。

    5 痹病与痿病的治疗

    对于痹病的治疗,“通络”这一治则贯穿于各个证型之中。二者各有侧重。如丁元庆等[4] 认为痹证当重除湿。张明学等 [8] 认为无论痹之久暂,正气盛痹可自解,急则治标,邪却则正安,久病必瘀,血活络通则邪无所附,缓则治本,补气为先。焦树德 [1]认为治疗痹的大法具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壮筋骨,祛瘀通络。娄多峰 [9] 擅长用中药治疗痹病,桂枝配芍药,桂枝配甘草、石膏配知母等。喻建平等 [5] 认为气血与痹病关系密切,在治疗中采用柔筋法和益气固表法。雷正科 [10] 主张治痹分上肢痹、下肢痹、椎体痹三部,采用益肝补肾,通利关节,强壮脊骨三法。
, http://www.100md.com
    痿病的治则有清金保肺法,补益肝肾,壮健筋骨法、清热利湿法、补益脾胃法,温化寒湿法,填精补髓法,温肾助阳法,活血化瘀法,疏肝解郁法,镇心安神法,燥湿化痰法等。 在临床中,李寿山 [11] 主张重症肌无力从肝论治,王庆松 [12] 认为在治疗阳萎时不可一味治肾,而应该温振肾气,维护肺气,健运脾气等。

    总之,对于痹病与痿病的治疗,由于病程多久,往往单一治疗难奏效。因此,可采用综合疗法,如理疗、针灸、推拿等,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焦树德.三谈痹的辨证论治.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1999,2(1):3.

    2 袁治.中医骨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8.

    3 郭颖惠,于克,刘国栋.痹病的机理与治则.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4):29.
, http://www.100md.com
    4 丁元庆.论痹证当重除湿.光明中医,2001,16(1):23.

    5 喻建平,陈昆平.谈谈气血与风湿病的关系.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1999,2(1):15.

    6 娄多峰.瘀血痹临床辨析.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2000,3(1):3.

    7 邓中光,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新中医,1988,20(4):12.

    8 张明学.治痹偶拾.新中医,1985,17(2):5.

    9 冯喜如,秦克枫,娄多峰,等.应用仲景对药物治疗风湿病的经验.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杂志,1999,2(1):13.

    10 雷正科.治痹三部三法探讨.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1999,2(1):27.

    11 李寿山.重症肌无力从肝论治.新中医,1985,17(5):19.

    12 王庆松.阳萎辨治.新中医,1988,20(10):23.

    作者单位:450008河南中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3-01-28)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吴振平 程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