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7705
中药加按摩治疗慢性肾炎60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7-0633-02

    慢性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主要症状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浮肿和高血压,病机复杂,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笔者用中药加按摩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近10年来收治慢性肾炎病人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0~55岁;病程1~10年,平均5年,普通型35例,肾病型25例。在慢性肾炎普通型35例中,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肾病型25例中,尿蛋白>(+++)、血肌酐176~300μmol/L、尿素氮7.5~21mmol/L之间,临床表现为水肿,尿少,腰酸乏力,纳差,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浮缓或沉滑。

    1.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1.2.1 自拟肾复汤为基本方 药由黄芪15g,太子参10g,白术15g,茯苓10g,泽泻10g,薏苡仁15g,白茅根15g,蒲公英15g,旱莲草8g,金樱子15g,芡实10g,益母草10g组成。若胆固醇增高加仙茅、山楂;高血压加山楂、川牛膝、杜仲、石决明;浮肿加猪苓、大腹皮;尿中有颗粒管型加连翘、白芍、瞿麦、扁蓄;食欲不振加佛手、焦三仙。

    1.2.2 穴位按摩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公孙穴(足太阴脾经)、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内庭穴(足阳明胃经)。每次双足各穴均按摩3min,用力程度以本人能耐受为佳,按摩结束后以温热水浸泡双足15min,每天1次,待肾炎恢复后还要坚持一段时间。

    1.3 疗效判定 显效:水肿等症状完全消失,尿蛋白阴性;有效: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尿蛋白定量下降50%;无效:症状无减轻,尿常规及蛋白尿均达不到有效标准。

    2 结果
, 百拇医药
    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12岁,学生,患慢性肾炎3年,曾多次到某医院治疗,经用强的松、环磷酰胺以及抗生素等治疗数年,蛋白尿、浮肿一直未消失,近1个月又因感冒病情加重,在1988年9月来我院门诊,症见面部及四肢浮肿,面色萎黄,恶心欲呕,腹满,神疲无力,尿少,舌质淡胖,苔薄黄腻,脉沉滑。查血压150/92mmHg。尿常规蛋白(+++),管型 (+),潜血(+),尿素氮18mmol/L,血肌酐276μmol/L。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辨证为脾肾两虚,兼有湿热,久病必瘀,治以补脾益肾,清热利湿,佐以化瘀。予以肾复汤加猪苓,大腹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月,并同时按摩涌泉、公孙、至阴、内庭等穴,每次各按3min,按毕以温热水浸泡15min。复查尿常规及尿素氮、血肌酐等均达正常范围,诸症均愈。为巩固疗效,继以该方作丸剂一料续服3月,随访多年未复发。
, 百拇医药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有关,此病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多为虚中夹实之证,以脾肾不足,肾虚失于封藏精气外泄,脾虚不能统摄为本。兼之湿浊、热毒、瘀血为标。据此笔者选用旱莲草、金樱子、芡实补肾益精,扶元固涩以改善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防止蛋白的流失。益母草、白茅根化瘀通脉以改善肾循环和高凝状态。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蒲公英、前仁、泽泻利湿泻浊,抗菌消炎,以排除体内的蓄积毒素及病理产物,减轻水钠潴留,加按涌泉、公孙、至阴、内庭增强补脾益肾、通调水道之力,今合用可健脾益肾、扶元固涩、利湿化浊、解毒化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可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改善微循环、抗凝降解炎症介质作用,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和蛋白尿的消除,预防肾衰的发生。

    作者单位:415700湖南省桃源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21)

    (编辑李 欣), 百拇医药(姚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