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7698
脾、胰的中西医比较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7-0627-02

    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认为,中医的脏腑概念是重功能而轻实体的,中医的五脏是五个功能单位,脾脏也不例外。因此,脾脏在人体中有无与它对应的实体脏器并不为中医界所关心;然而,随着对文献生理及临床研究的深入,这一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

    1 文献回顾

    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中就明确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见《灵枢·经水第十二》),因此,理论上讲,中医学的五脏六腑是有实体所指的,事实上《内经》对人体许多脏器的叙述亦是和现代解剖学相吻合的。但对于脾的描述并不在《内经》,而是《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从描述上看,这里的脾当是解剖上的脾脏,而散膏半斤似为胰腺。后世医家对脾的形态描述又有似犬舌、如鸡冠、如刀镰之说,并且《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又绘有脾的图形,观之当为解剖上的胰腺。可见,祖国医学对脾是确有实体所指的,但其确指是有争议的。而在日本的汉方医学中却无脾脏称谓,而代之以 月 卒 脏(即指胰腺)。这为中西医脾、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依据。再者,胰腺与脾脏的生理学研究已进行的较为全面和完善,而这些研究证明了中医脾脏与胰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为我们对中西医脾、胰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可能。
, http://www.100md.com
    2 脾、胰的比较

    2.1 中医脾主运化与西医脾脏和胰腺之间的关系比较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运化水湿,是指水谷之精微经脾而转输至肺,入心而输布全身,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故为胃行其津液”,又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即指水谷精微及水液均是在脾脏的升清作用下输布于全身各脏器而为全身器官所用的,并且饮食入胃肠后精微物质的吸收亦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而形成的。这与解剖上的胰腺的功能有很多相似之处:胰腺的外分泌部分分泌的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及碳水化合物等必不可少的酶,而这些水谷精微是必须经分解后才能为人所吸收利用的,并且在《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说》中有述:“(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这也正符合胰腺在食物入于胃,胰液分泌增加,入于肠,则胰液大量分泌的生理现象。而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又正是人体利用水谷所必不可少的酶。这说明了中医脾主运化的功能与西医胰腺的功能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它们之间又有许多区别:首先中医认为脾脏的运化功能是指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而胰腺仅以分泌参与消化吸收的几种重要的酶,而参与 此过程的许多因素,如胆汁、盐酸、肠液等则由其他部分产生。
, 百拇医药
    脾运化水湿则是运化水液的另种说法,水液停聚便成水湿。作为实体的脾脏和胰腺均没有明显影响水液代谢的作用,当然水湿并非仅指水液代谢这一方面,还有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食少纳呆便溏,泛恶欲吐,肢体困重,黄疸等症状的诸多疾病,这之中也仅有胰腺功能失调影响消化吸收后出现的一些症状似与水湿有一定关系。

    脾主升中的升提脏腑器官保持其位置的说法,笔者认为欠妥。临床上最常见的胃下垂,《灵枢·本脏》中有“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之说,似指胃下垂,而与脾的关系,是由“脾应肉”来介导的,并且脾有升提脏腑器官的作用这一说法,在经典中未见论述,而似乎是在临床上应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治疗内脏下垂有效的情况下附会而成的。

    2.2 脾主统血与西医脾、胰之间的关系比较 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液外溢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云:“(脾)主裹血,温五脏,”何梦瑶之《医碥·血》又云“脾统血,则血随气流行之义也。”胰腺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有着密切关系,维生素K的缺乏将导致出血,这大概是胰腺全切病人容易出血的原因。解剖上的脾脏有滤除血中的衰老细胞及杂质,进行免疫应答,以消除各种抗原及藏血的作用,在脾亢病人中有出血倾向,而脾切除术后须防止的却是凝血倾向,由此可见解剖上的脾脏并没有主统血的作用,而却与肝胆系的主疏泄作用相类似,肝主疏泄,即有保持血流通畅之义。
, http://www.100md.com
    2.3 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中西医认识论的差异 作为中医脾脏尚有许多功能并不能完全从胰腺得到解释,如脾主肌肉四肢,尽管可从糖等能量代谢上得到部分说明,可并不完全,再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面等,都是不能用胰腺来解释的。这也正反映了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从认识方法论角度来看,中医学是整体论,西医学则是分析还原论;从认识来源上,中医学侧重从临床观察、经验总结中获取认识,而西医学则主要从解剖、生理、生化等研究中获取认识;从认识内容上看,中医学注重考察整体的功能联系,而西医学则注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等等。众所周知,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因此其真理性的知识只有一个,并且是相同的,可能不同的仅是其表达语言和方法的差异而已。

    3 观点的提出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对脾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的,对脾脏功能的某些认识也是不同程度地来源于胰腺实体的,但是,又有许多内涵是超越实质脏器胰腺的。这就需要我们考察中医脾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与胰腺功能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考察,我们可以认为:中医脾的核心内涵是能量代谢。中医学认为阴阳五行是无处不存的,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每个细胞中都有“脾”呢?也就是将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认为是“脾”的功能所在,将细胞中以能量代谢为主的细胞器归属于“脾”,进而研究其结构功能,从而使中医学的五脏理论走向微观呢?以 上管见,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作者单位:277500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13)

    (编辑 夫凡), 百拇医药(单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