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8610
应用季节比率测定河南省1990~2000年痢疾季节变动趋势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运用经济统计学—季节模型分析河南省痢疾季节变动趋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月平均法季节模型测定1990~2000年河南省痢疾发病情况的1~12月季节比率。结果 河南省1990~2000年1~12月份痢疾发病季节比率从5月份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6~10月,季节比率均大于100%,尤其以8月份,季节比率为最高(233.57%);1~5月和11~12月季节比率小于100%。结论 6~10月份是痢疾发病的旺季,8月份是痢疾发病最高峰;1~5月和11~12月是痢疾发病的淡季,该结果与流行病学描述的季节分布特征相符合。测定痢疾发病趋势时,应用季节比率是一种较好的统计方法。

    关键词 季节比率 痢疾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2-1143-02

    在经济领域中存在某些社会经济现象,随着季节的更 换而引起的比较有规律性的变动,我们称为季节变动。分析季节变动的目的,在于消除由于季节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它的有利因素,通过季节比率的计算,观察和分析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季节变动的规律性。以便更好地为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将某些经济统计学指标引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加以运用。通过对痢疾这一明显具有季节性的传染病,通过编制其季节模型分析其季节变动趋势,从发病时间角度进行探讨,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河南省1990~2000年度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和疫情汇编。

    1.2 方法 用月平均法季节模型测定痢疾1~12月季节比率。

    1.3 原理与计算公式 分别用各年同月的平均数除以总 平均数,所得的百分数即为各月的季节比率,称为季节模型。季节比率= 若干年同月(同季)的平均数/若干年内所有各月(或季)的总平均数

    季节比率大于或小于100%都说明季节变动。大于100%的幅度较大,表明是旺季;小于100%的幅度较大,表明是淡季。

    2 结果

    根据表1,根据河南省1990~2000年间痢疾发病资料,先计算出各年同月痢疾平均发病数,然后计算11年间痢疾总的平均发病数,编制季节模型,计算出各月痢疾发病季节比率。
, 百拇医药
    由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1990~2000年间1~12月份痢疾发病季节比率从5月份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6~10月份,其季节比率均大于100%,尤其以8月份,季节比率为最高(233.57%),其他7个月份季节比率小于100%。

    图1 河南省1990~2000年1~12月季节比率略

    3 讨论

    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存在着随季节性变动的一些社会现象,为了掌握其季节变动的规律,社会经济统计学运用经济统计指标如通过编制季节比率模型来测定季节变动状况。而在医学和流行病学领域中,如痢疾、乙脑等传染病发病同样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笔者试用季节比率较准确地反映对 河南省1990~2000年11年间痢疾季节性分布特征。

    应用季节比率对痢疾发病资料的各月季节比率分析结果发现,1~12月季节比率在29.40%~233.57%间波动。6~10月,其季节比率均大于100%,尤其以8月份,季节比率为最高(233.57%),说明6~10月份是痢疾发病的旺季,8月份是痢疾发病最高峰;1~5月和11~12月季节比率小于100%,说明是痢疾发病的淡季。结果提示痢疾防治工作的重点是6~10月份,在
, 百拇医药
    此期间应广泛宣传痢疾防治知识,合理配备防疫人员,切实做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

    应用季节比率的分析结果与痢疾在流行病学中所描述的季节分布特征是相符合的。1~12月平均发病率依次为1.70/10万,1.68/10万,2.27/10万,2.54/10万,3.45/10万,8.10/10万,13.03/10万,13.37/10万,9.47/10万,6.74/10万,3.97/10万和2.35/10万。痢疾发病集中在6~10月份,8月份发病率最高。

    通过季节比率可以清楚地说明痢疾发病的季节规律,计算方法简单,短时间内可得出结果。但该方法并没有考虑到长期趋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在快速测定季节变动趋势时,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统计方法。

    作者单位:450007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卫生统计与信息中心

    (收稿日期:2003-08-31)

    (编辑 秋实), 百拇医药(陈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