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910
戒毒劳教人员性病艾滋病调查及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了解吸毒高危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情况及其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对吸毒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为政府部门制度政策采取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7年1月~2002年6月在所的5025例戒毒劳教人员进行HIV及性病检测与调查,同时随机采用匿名问卷调查300例戒毒劳教人员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情况的调查。结果 检出静脉推注吸毒HIV阳性血清结果116例,梅毒RPR阳性结果177例,在完成的295份匿名问卷调查中,能够正确回答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有31人,其认识程序占调查对象的10.5%。结论 吸毒人员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静脉注射吸毒已成为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进行行为干预。

    关键词 吸毒 性病、艾滋病调查 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百拇医药
    吸毒与艾滋病、性病传播的相关性已日渐显著,为了解吸毒高危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情况及其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对吸毒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我们于1997年1月~2002年6月对在所戒毒劳教人员进行了检查与调查。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1997年1月~2002年6月在所的5025例戒毒劳教人员。

    1.2 研究方法 (1)HIV血清学检测:严格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对5025例吸毒人员进行HIV血清学检测初筛,初筛阳性结果病例由广东省AIDS中心进行WB蛋白印迹确认。(2)梅毒吸性病检测:以卫生部卫生防疫司《性病防治手册》、《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为依据,采用国家指定试剂进行检验,对在所高危人群进行RPR和性病检测。

    1.3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300例戒毒人员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史、性病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等项目。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 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登记共5025例戒毒劳教人员,全部为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7.25±6.5岁。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下,无业人员、个体、司机、未婚者为主要吸毒人群(其他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 检测结果 艾滋病、性病感染情况:对5025例调查研究对象进行了HIV/RPR检测,共检出HIV感染者116例,HIV感染率为2.28%;RPR感染者177例,RPR感染率为3.35%(其余STD感染情况见表2)。

    检出的116例HIV感染者,全部以静脉推注方式吸毒,均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并且静脉推注前未作皮肤消毒或偶尔消毒。42.5%的HIV感染者吸毒前或吸毒初始有婚前或婚外性行为。

    2.3 调查结果 艾滋病、性病知识掌握情况:发出问卷300份,在资料完整的295份匿名问卷的调查中,吸毒人员对艾滋病性病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等项的认知程度较低,90.5%的吸毒者不知道艾滋病的病原体及传染途径,91.50%的吸毒者不清楚共用注射器具吸毒可相互传播艾滋病。对预防措施知之甚少,对正确的求医行为、安全性行为和避孕套在预防性病、艾滋病中的知识无完整的概念。对艾滋病的治疗无特效疗法知之不多。
, http://www.100md.com
    表1 戒毒劳教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表2 吸毒高危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高危群体的易感STD/AIDS的监测与教育 科学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基本对策。本次检测与调查表明,近年来艾滋病感染在吸毒高危人群中已有发展趋势,呈现上升阶段(见表2)。吸毒群体中尤静脉推注吸毒已成为现阶段艾滋病人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吸毒行为将为STD/AIDS的传播创造条件。因此,在吸毒高危人群对艾滋病、性病的监测和预防干预采取措施已是刻不容缓。在吸毒高危人群中,由于缺乏STD/AIDS认识和防治知识,造成高危个体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及易感性,对他们进行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已势在必行 [1] 。本文的艾滋病性病知识问卷调查表明,吸毒群体中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知识知之甚微,吸毒者中以青少年为主体,他们文化层次低,社会教养差,心理不成熟,缺乏认知能力,是易感高危人群,加强对他们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和教育,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 http://www.100md.com
    3.2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3.2.1 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作为行为干预之首要工作 本文检测结果表明,静脉推注毒品与艾滋病的传播已成正性相关。近年研究表明,毒品滥用仍在增长势头 [2] ,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大力度宣传毒品危害,全社会共同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会综合措施,建立全社会的预防体系和防范工作,有力遏制毒品蔓延,将会大幅度逆转艾滋病的正性传播关系并起着重要作用。在青少年中,特别在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毒品危害教育更显重要,更应纳入议事日程,并经常而持久地进行。这将有力地遏制新生吸毒者的产生。

    3.2.2 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危险行为静脉推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因素。本文检测HIV阳性感染者116例,为共用注射器具通过静脉推注毒品感染。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阻断其高危行为并加强教育的行为干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改变吸毒行为可降低危害和减少传播机会。静脉推注毒品是造成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对吸毒人群特别是注射毒品滥用的群体的疫情监测,并在戒毒机构进行常规的血液HIV抗体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以作为该地区HIV流行病学监测及掌握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科学依据,并为有关部门采取行为干预和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3.2.3 加强性健康教育 当前性乱行为和性病有上升趋势,其为HIV进一步传播提供有利条件,性传播疾病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一个协同因素。本文调查的部分吸毒者早 期吸毒原因为增强性欲,在婚前或婚外的性乱行为中有被感染HIV的可能,以后的共用注射器具静脉推注毒品则传染其他人,并在吸毒群体中迅速传播。因此,加强性健康教育,改变他们的不健康的性行为是控制性病和艾滋病流行的根本措施之一。提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该人群的性道德教育、性伦理教育,对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切断AIDS性病传播的条件。

    3.2.4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广东地处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隐藏着吸毒和HIV感染者的潜在因素,本组检测结果已发现外省籍阳性感染者和吸毒人员。流动人口中的HIV感染者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因素。在流动人口中开展禁毒宣传和预防HIV/AIDS的健康教育与干预行为并进行社区管理监测,防止艾滋病蔓延。

    3.3 健康教育措施与形式 (1)针对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自编小型张资料,短小轻松的卫生知识讲座,结合录像,选用通俗易懂的防治知识进行电化教学,采用图片宣传等形式,宣传艾滋病知识,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告诉他们正确的求医行为、安全性行为和避孕套的使用,在预防性病、艾滋病、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从本文研究结果看,文化层次较高的吸毒人员,通过自己阅读、理解,多能从书籍和各种大众传媒中获得较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抵御能力。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宣传面广,信任度较高,代表政府部门政策、法规和措施,建议在今后普及宣传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大众宣传媒介的积极作用,让全社会知晓艾滋病流行产生的严重危害,告诉人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共同净化社会环境。(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HIV在中国的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 [2] ,本文检测结果亦表明,HIV感染已呈逐年增加,因此对性病、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一个预防HIV传播的重要措施。为适应AIDS的防治需要,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和培训,提高对艾滋病的警醒意识和预防意识,防止艾滋病的蔓延及避免医源性因素的发生。(3)培养健康行为。本组研究表明,场所内封闭式管理,严格的集体生活,对这些吸毒群体进行持久的健康教育,严格生活制度,行动军事化,生活作息规范化,要求他们参加文化学习和集体文娱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以往的不良行为,培养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新的健康行为,并彻底纠正他们扭曲的人格,改变旧的生活模式,戒除恶习,并能持久操守。培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建立行为准则,将有助于他们远离毒品,拒绝性乱行为,有利于防止艾滋病、性病的发生和传播。
, http://www.100md.com
    建议政府部门,把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多部门齐抓共管,切实做好以宣传教育为主的各项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减少HIV的传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31-134.

    2 Ishibashi H,Simos P G,Wheless J W,et al.Multimodality functional imaging evaluateon in a patient with Rasmussen’s encephalitis.Brain&development,2002;24:239-224.

    3 Neiman J,Haapaniwmi HM,Hillbom M.Neurologicl complications of drug abuse: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csms.Eur J Neurol,2000,7:595-606.

    作者单位:510050广东省戒毒劳教所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04)

    (编辑 亦平), http://www.100md.com(朱碧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