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8042
肝炎后肝硬化50例辨证施治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8-0734-01

    肝炎后肝硬化是肝硬化中的常见类型。近年来,血吸虫性、营养失调性、酒精性肝硬化明显减少。而肝炎后肝硬化有逐渐增多趋势。中医治疗肝硬化虽然屡有报道,但大多未予分类观察,笔者从1997~2001年辨证施治观察了肝炎后肝硬化50例,且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39例,女11例;年龄<30岁6例,>60岁4例,31~60岁40例;年龄24~67岁,平均43.9岁。病程≤6个月19例,6个月~1年22例,>1年者9例,平均9.5个月。肝脾不足型39例,占78%;肝肾阴虚型11例,占22%。

    1.2 辨证分型论治

    1.2.1 肝脾不足证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昏目眩,纳差,肝区不适或劳累后疼痛,脘腹部作胀,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细,或见尿少肢肿。治拟健脾养肝,活血和络。方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党参10~12g,白术10~15g,黄芪15~30g,当归10g,白芍12g,丹参12g,郁金10g,麦芽12g,柴胡10g,白花蛇舌草15g。
, 百拇医药
    1.2.2 肝肾阴虚证 面色晦暗或黧黑,口干,右胁隐痛,劳累后加重,寐差梦多,腰膝酸软,或有低热,面颈部红纹赤痣,大小鱼际部殷红色鲜,舌苔薄少、质红,脉细数。治拟滋肾柔肝,和营消瘀。方以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熟地黄各10~15g,北沙参12~15g,女贞子12~15g,枸杞子12g,当归12g,丹参12g,泽泻10g,绿萼梅5g,楮实子12g。加减:兼湿热者加茵陈、蒲公英、夏枯草、藿梗、蔻仁;兼气滞者加枳壳、厚朴、川楝子、大腹皮;兼阳虚者加制附片、肉桂、仙灵脾;纳差者加鸡内金、焦山楂;有腹水者加赤苓、猪苓、泽兰、车前子、玉米须、白茅根。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各种检查均有显著好转,脾脏较前明显缩小或稳定不变,体力增强,能胜任轻工作。有效: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等检查明显好转,脾脏缩小或稳定不变,但仍需进行调治,不能坚持全班工作者。无效: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恶化:症状、体征、肝功能等提示病情有所加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本组50例中,显效22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死亡1例。其中肝脾不足证39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死亡1例。肝肾阴虚证11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

    3 讨论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国内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炎后肝硬化最为常见。祖国医学虽无肝炎后肝硬化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转归,可于“黄疸”、“胁痛”、“积”、“臌胀”等有关文献中找到大量记载。(1)正虚瘀著是基本病理。正气不足、瘀血内著是本病的基本病理。一旦确诊为本病,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虚、瘀两个方面,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由于体质的差异,感邪的轻重而有所侧重。病位主要在肝脾,日久及肾。本病因黄疸、胁痛病程中,湿热留恋,肝脾受损;或素体不足,湿热邪毒袭入,迁延不去,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若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或饮食不节,脾胃健运失职,湿热内生,阴血暗耗,可逐渐导致肝脾不足,气机阻滞,瘀阻脉络,胁下结。若调治不当,块渐大,耗伤气血,肝脾功能日衰,影响精血化生,日久伤肾。出现肝脾肾俱虚的证候。而肝脾不足又是正虚的基础,后期或偏于脾肾阳虚,或偏于肝肾阴虚。(2)瘀血内著,贯穿全程。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伤及肝脾,阻于脉络而瘀;郁怒忧思,气机阻滞;肝脾不足,气虚血迟;气伤及阳,寒从中生,血脉凝滞;脾肾阳虚,气机失运;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等,均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瘀血内著,结于胁下,形成积。瘀血内著又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精血化生,延久则正气越虚,积越不易消,甚则日渐增大。由此可见,瘀血内著为基本病理而贯穿全程。(3)扶正化瘀是基本治则。扶助正气,调摄肝脾肾,佐以活血化瘀是本病的基本治则。扶正有助于化瘀,并利于湿去水行;活血化瘀则气机得畅,新血易生,精气能存。兼顾祛湿、理气、利水、消补兼施,扶正祛瘀同用,使正气不复受损,瘀血不再加重,病情逐渐改善。扶正为主,调补肝脾肾。元·张洁古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又说:“故治积者,当先养正而邪自除。”扶正固本,调补肝脾肾,使正气渐充,脏腑机能复常,病症自得改善。临床视肝脾肾阴阳偏虚分别予以不同补益,为防止湿热、气滞、水停等进一步耗伤正气,在扶正的同时应予以兼顾。(4)活血化瘀,应缓消渐图。活血化瘀,疏通肝络是治疗本病之要法,但遣药时须防损正伤络。即使正虚不明显者,亦不可滥用攻伐,徒伤正气,以致动血。尤其对气虚较甚、阴虚血热之体、有出血倾向者,过用活血逐瘀之品,可致出血的变证。

    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于反复,治疗较难。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嘱咐病人注意生活调摄。力求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在精神上保持乐观愉快,避免不良刺激。重视饮食调节,禁止饮酒,不偏嗜辛热甘肥。在治疗中要有耐心,要克服急躁情绪,缓缓图治,既不可见小效而辍药,亦不可以不效而丧失信心。即使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正常,亦需治疗一段时间,以期巩固。

    作者单位:221005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医院

    (收稿日期:2003-10-13)

    (编辑 亦平), http://www.100md.com(周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