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8572
中西医药物治疗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2-1118-02

    中医和西医由于各自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是在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指导下,把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有诸内,必形于外”的观点,通过人体整体的外部宏观征象(下文简称外部征象),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对治疗的反应规律。西医则试图从微观到宏观的层次上,全面确切地掌握人体的结构、功能、相互联系及病理、药理的具体机制。即中医是以人体的宏观功能为基础研究人体(下文称“黑箱法”);西医则是以人体的组成(解剖)结构为基础研究人体(下文称“白箱法”)。这乃是两种理论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其它方面的区别都源于此。本文仅就两者在药物治疗方面的主要区别谈些看法。

    1 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指导临床用药上都是以各自理解的病因病机及药效为依据的,但是中医的认识是通过“黑箱法”得到的,即通过人体外部征象(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宏观联系)推演出来的,药物效应也是从对人体整体的宏观效应上推演出来的。西医则是采用“白箱法”,即利用科学 实验的方法,对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实际状态直接研究,药效也是从化学结构到作用的具体部位(或环节)及具体效应上进行研究得到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直接”是对中医的研究方式而言,它包括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的一些认识。由此可见,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对客观真实状态的大致推论,是笼统的。西医是对人体客观真实状态的直接描述,它比较具体、准确。但是,人体是异常复杂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就目前看来,还是相对肤浅的,还不能全面、细致掌握其内在的以及与自然界之间的实际联系。所以西医对人体虽然了解了一些具体内容,但还有许多不清楚的问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往往偏重于局部,缺乏对整体状态的考虑。与其相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虽然很笼统,但人体的外部征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宏观联系与其内在的微观机制相比,不但在内容上少得多,也容易被观察到。同时它是机体各种机能及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往往粗略地反映着整体的机能状态。再有中医理论从开始就自发地把人及人与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所以,中医对人体的整体性认识强于西医。
, http://www.100md.com
    由于中医的上述特点,使西医的药物疗法,在迅速缓解急重病(症)上往往优于中医。因急重病(症)的病机多存在一些主要环节,对这些环节的有效控制,也就使整个病情得到缓解。西医由于对病机和药效的具体细节的认识上明显强于中医,加之它的药物纯,给药途径多,剂量易掌握等,所以优于中医。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的急性期,用抗生素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对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用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药物缓解其痉挛状态;对重症糖尿病用胰岛素直接促进组织对血糖的利用和储存等。显然,上述疗法可迅速缓解病情,有效地防止疾病对人体的严重损伤。而中医由于对病机及药效认识的笼统性,使得中药在具体使用上不易掌握,效果也不易准确判断,而急重病症要求迅速控制病情,所以,在这方面中医不及西医优越。

    2 中医整体观念的优势

    在促使人体各种机能之间的关系趋向平衡上西医不如中医优越。例如,对反复不愈的感染性疾病,多是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抗生素疗法对病原体的杀灭或抑制虽可暂缓病情,却无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相反倒由于减弱了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刺激,有抑制免疫系统反应性的不足之处。同时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都是针对某些代谢环节,而病原微生物繁殖迅速,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通过遗传和变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亚型,它们的代谢环节各有所不同,其中总会有能耐受(相应)抗生素作用的株(群)。所以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诱导病原微生物抗药株(群)的产生和繁殖,使抗生素的疗效下降。由此可知,离开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单纯靠抗生素疗法是不能治愈慢性感染性疾病的。而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一整套复杂的内在机制,以免疫细胞为例,由吞噬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淋巴细胞又分成若干亚群,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或者说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过程中,它们互相有着非常复杂的协同和制约关系。同时免疫系统与人体的其它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复杂关系,如免疫反应从总体上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的,内分泌系统也对免疫功能施加重要影响,特别是胸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其它全身的营养状态也影响着抗体的产生和吞噬细胞的功能等等。对上述问题的大量细节,人类目前了解的不多,这使西医目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方面缺乏理想的药物疗法,仅有的几种,效果也不十分理想。例如: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抗原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应答活动,可增强免疫系统的活力。根据这一机制,西医采用了疫苗疗法,它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是有益的。但临床有些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人,在自然病程中(即不经治疗)其疾病不能自愈。这表明,这类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或机体的某些机能有着内在的不足,以致于虽经病原微生物的反复刺激,其功能仍不能提高到正常水平。对于这种情况单纯使用疫苗疗法显然存在不足。因此若要纠正这种不足,理论上讲应该恰当地从多环节或多途径上同时用药进行调整。但西医的药物疗法离开了对内在机制的具体了解是无法进行的。中医则不同,它在进行药物治疗时,不要求对病机和药效向西医那样具体、详细的了解,但能依照自己的理论通过人体的外部征象大致地判断出人体的整体状态和选择合适药物,从而进行较 为有效的治疗。如对西医诊断同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中医依外部征象的不同,进行辨证(诊断)分型。“证”型粗略反映了人体的整体机能状态,其中包含着正邪两方面内容,用药依“证”型不同而异。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对慢性感染性疾病,通过正确的中医辨证和用药,往往收到满意的效果,且疗效维持的时间比抗生素疗法长。如果考虑所用的药物,无论单味或者复方,在体外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多不如抗生素。所以,中药抗炎原理不单纯在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这一环节上,它还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再有,中药疗法的显效时间又比疫苗疗法短得多,这提示中药是从目前还不清楚的多个环节上同时调节机体免疫机能的。再看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它的确切病因、病机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基本上认为是免疫系统和神经功能失调,使机体对某些物质和(或)因素发生的过激反应,病机的主要环节是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西医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β受体兴奋剂,虽可暂时缓解病情,但却没有促使机体状态恢复平衡的作用,而且由于β受体兴奋剂的大量反复使用,既抑制了机体自身的儿茶酚胺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也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敏感性下降等,反而加重了机体功能失调的程度,使哮喘更易发作和β受体兴奋剂的疗效下降。糖皮质激素和茶碱类同样会产生机体的耐受性,加重机体失调程度。脱敏疗法虽然有利于整体机能平衡,但临床效果很有限,一方面是它只对外源性哮喘或哮喘的外源性因素有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得找出具体的过敏原,这有时是很困难的。因病人往往对多种物质过敏,且随着体质的变化,过敏物质种类也发生改变。再有哮喘病乃是机体内部某些环节有缺陷造成的,如果单纯用过敏原从“外部”(或一个途径上)刺激机体,促使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往往是困难的。因为这种疾病正是其体质不易形成免疫耐受性才发生的,所以从整体上治疗支气管哮喘疾病也最好能根据机体的实际状态,从多环节(多途径)上同时用药进行调整。显然这对于西医至少目前是困难的。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这个病多属于标实本虚,治疗上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一般地讲,在治标上它不如西医,在治本上强于西医。它依外部征象,将人体总的机能状态分成脾肺气虚、肺肾两虚等证型进行随证用药,临床只要运用得当,在防止或减轻哮喘发作上有相当的疗效,若是在脱敏疗法的同时,再加上上述的中医疗法,将会使疗效出现的早、明显且比较持久。
, 百拇医药
    3 小结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西医的药物疗法各有长短,作为临床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自觉地发挥各自的长处,并促进两种理论的进展,逐步改善各自的短处。同时,由于西医的诊断和用药指标明确、客观性强、易掌握,中医则比较模糊、主观性强、不易掌握,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能认真、准确地掌握和遵循中医的理论,发挥它对疾病在整体治疗上的优势,这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123000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卫生工作协会中西医结合门诊

    (收稿日期:2003-07-31)

    (编辑 曲全), http://www.100md.com(兰景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