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652
胆囊切除术后黄疸原因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1-1004-01

    我院自1985年3月~2002年12月共行开腹胆囊切除术1270例,术后出现黄疸者共4例,占0.31%(4/1270)。下面就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4例出现黄疸的原因加以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35~64岁,平均47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择期行胆囊切除3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黄疸出现的时间:术后1~5天者3例,常规拔除T型管后24h1例。黄疸发生的原因:误扎胆总管1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迷走胆管损伤致胆汁瘤1例,T型管拔除后胆汁漏入腹腔1例。1例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行肝门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再次手术置管,1例保守治疗。结果:本组全部治愈,随访2年无黄疸出现。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剖腹胆囊切除术,虽然并发症很低(本组为0.31%,与文献相符 [1] ),但其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术后黄疸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往往是多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处理较为棘手。因此外科医生应予重视。

    2.1 胆道术后黄疸的原因可能是 (1)肝外胆管损伤: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术中胆管损伤后未被发现或发现后处理不当,均可致术后黄疸,这种损伤以术中误扎胆管多见。文献报道,术中误扎肝总管或胆总管,拆除结扎线即可,如结扎过紧、过久,应置T型管引流,以防坏死与狭窄 [2] 。本组1例老年男性病人,因病史20年,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术中将胆总管误为胆囊管结扎,待游离胆囊至颈部时(约30min)发现误扎而予拆除,松开后观察胆总管充盈良好,未置管引流。但术后第二天出现黄疸,呈进行性加重,行二次手术探查,发现胆总管呈条索状,僵硬,闭锁,仅肝门部约1cm长的肝总管扩张,管壁组织增厚、质脆、易出血,无法施行胆肠吻 合术,于左右肝管置T型管引流,1年后行肝门部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本例黄疸,可能与胆总管的血供有关,十二指肠上缘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之间的胆管血供是轴向的,60%的血液来自下方,38%的血液来自上方,其主要血管是在胆管的3点和9点的位置,这两条动脉是十二指肠上部胆管的唯一血供,此二条血管的管腔细,约0.3cm,位置表浅,故术中易损伤。当胆总管被结扎的位置较低时,可阻断60%的血供,使胆管因缺血而发生纤维增生,瘢痕形成而致狭窄,出现梗阻性黄疸。(2)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管炎、胰腺炎:本组1例为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汁漏,在胆囊三角区形成胆汁瘤,压迫胆总管出现黄疸。在B超下行穿刺引流,效果不佳。于术后一月再次手术,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胆道本身疾病,如硬化性胆道炎等:该病临床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术中发现胆管呈纤维条索状、壁厚管腔狭窄 [3] 。本组病例术前并无黄疸史,术中发现胆总管僵硬,呈纤维条索状、壁厚、未触及结石。因管腔狭小,置管困难,未行T型管引流。术后3天出现黄疸,即按硬化性胆管炎给予中药、消炎利胆、糖皮质激素治疗,黄疸逐渐减轻,1个月后治愈出院。
, 百拇医药
    2.2 治疗 肝前性黄疸主要是避免大量使用库存血、积极抗感染、注意保护肝功能。肝性黄疸则以护肝为主,中药治疗;而硬化性胆管炎多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肝后性黄疸往往需再次手术治疗,尤其是黄疸进行性加重、直接胆红素增高者,争取早期手术。因为时间越长,肝功能损害越重,手术效果越差,甚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 胡志前.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预防与治疗.肝胆胰外科杂志,2001,13(1):4-5.

    2 高根武.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0):636.

    3 甄宇洋,梁力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603.

    作者单位:063000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收稿日期:2003-07-24)

    (编辑 曲全), http://www.100md.com(刘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