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10期
编号:10398763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4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11-1014-02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是眼科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诊断不及时或不适当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重者引起角膜水肿、内皮细胞失代偿、白内障、虹膜前后粘连、眼压升高等严重后果而致手术失败。现将我科2001年1月~2002年11月间小梁切除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45例57眼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45例(57眼),男18例,女27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44岁,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 眼),开角型青光眼3例(6眼),病程最长20年,最短2天,对术后5天前房仍未恢复或极浅者称为浅前房。

    1.2 手术方法 45例(57眼)全部采用表麻及结膜下浸润麻醉方法,常规作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然后作4cm×6c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半层巩膜瓣。分离至角膜缘内1mm,用宝石刀在角膜缘前界切透3mm,缓慢放出房水,切除包括小梁在内的角巩膜组织1.5mm×3mm,周边虹膜切除,将巩膜瓣复位,间断缝合巩膜瓣2针,其中1针巩膜瓣作为可调整缝线,结膜瓣缝合2针,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涂红霉素眼膏,包眼。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按Spaeth分类 [1] 临床上可见3级浅前房:Ⅰ级:仅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而瞳孔区的虹膜仍保持着正常位置;Ⅱ级:全虹膜与角膜后壁表面相接触,但晶体的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间,仍有一定的间隙;Ⅲ级:除了全虹膜与角膜后壁完全接触外,晶体也与角膜后表面相接触。本组57眼,术后前房正常者9眼,Ⅰ级浅前房30眼,Ⅱ级浅前房16眼,Ⅲ级浅前房2眼。经观察Ⅰ级浅前房均在5天内恢复,Ⅱ级、Ⅲ级浅前房18眼经局部及全身用药,在7~15天内前房逐渐形成,本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为31%。

    全部病例术后均行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典必殊滴眼液滴眼,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散瞳,必要时1%阿托品眼水或结膜下注射强力散瞳剂散瞳。眼部炎症反应重者,每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或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经3~30个月随访,眼压控制理想,结膜滤过弥散或局限,仅个别病例留有部分虹膜后粘连,其余病例未发生角膜混浊及其它并发症。
, 百拇医药
    3 讨论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常导致眼组织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影响视功能,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抗青光眼术后,前房在1~2天内略浅是正常状态,随结膜、筋膜或巩膜瓣的愈合和房水分泌趋于正常,前房逐渐形成。术后4~5内应恢复到正常深度,对5~7天前房仍未形成者应积极寻找病因,一般认为由下列因素造成:(1)滤过性过强,形成浅前房;本组2眼因切口过大,巩膜切除过多所致;(2)1例因结膜瓣创口对 合不良形成浅前房,经过创口修补,逐渐恢复;(3)有5例(5眼)系睫状体脉络膜浅脱离致前房不恢复,本组5例均为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术前高眼压患者,经过散瞳,静脉滴注高渗剂、激素、口服乙酰唑胺、加压包扎等治疗后,分别在12、15天前房形成。关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Sdars(1997) [2] 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切口过大,结膜伤口对合不严密,房水外流过度;②手术粗暴或不适当的止血;③手术操作时间过长;④切口过于偏后,损伤了巩膜突或误切了睫状体;⑤术前眼压偏高,眼球显著充血。(4)发生1例(1眼)恶性青光眼,经过综合治疗后8天恢复,观察6个月,一直用1%阿托品滴眼液散瞳,眼压控制良好。
, http://www.100md.com
    通过观察分析,本文认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或无前房的预防及治疗应建立在减轻眼部的炎症反应,降低眼球后部的压力,麻痹睫状肌,术前、术后使用皮质类固醇,控制眼部前列腺素的释放,减轻眼部的炎症反应,使房水生成功能不受影响,同时也可预防虹膜前后粘连。术前解除病人顾虑和恐惧感,控制眼压,术中操作准确,力求避免不必要的操作,止血适当,术后对病人观察及时、仔细,发现浅前房时应尽快找出病因,妥当处理,避免高眼压下手术。同时结膜切口严密缝合,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降低残余性青光眼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吴振中,将幼芹.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8.

    2 史传衣.滤过性手术后的浅前房和脉络膜脱离.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3,2:97-100.

    作者单位:121001辽宁锦州铁路中心医院眼科

    (收稿日期:2003-10-21)

    (编辑 秋实), 百拇医药(吴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