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134
保肠无忧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79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根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探索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剂。方法 自拟保肠无忧饮治疗本病,结合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大肠湿热型、寒湿凝滞型、肾阳虚衰型、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等5个类型。各型按主方随证加减,连续服药10~30剂,并做追踪观察。结果 临床观察179例,痊愈175例,显效4例。结论 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具有花钱少,治愈率高,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保肠无忧饮 临床应用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9-0816-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尤为多见。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多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反复探索,采取自拟保肠无忧饮治疗本病,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于门诊,其诊断均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西医内科学基础》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结合乙状结肠镜检查报告单,排除肠结核、结肠癌等其他疾病。179例中,男87例,女92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1~17年,平均6年。临床辨证:偏于大肠湿热型45例,寒湿凝滞型33例,肾阳虚衰型47例,脾胃虚寒型32例,肝脾不和型22例。由于本病病机复杂,大多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在临床分型中往往又很难截然分开。

    1.2 方法 方药组成:乌梅 醋浸 15g,补骨脂 盐水炒 20g,细辛4g,干姜 8g,桂枝9g,黄连10g,当归10g,肉豆蔻 面煨 10g,附子10g,川椒6g,黄柏10g,五味子5g,吴茱萸姜汁炙 4g,诃子 10g,大枣4枚,生姜6g,羌活10g。用瓦罐水煎温服,每日1剂,1剂3煎。临床应用:偏于大肠湿热者加苦参15g,薏苡仁20g,秦皮9g;寒湿凝滞加炙苍术12g,炙厚朴10g,木香9g;脾肾阳虚加鹿角霜30g,淫羊霍15g;脾胃虚弱加炙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5g,砂仁6g,焦三仙各15g;肝脾不和加酒白芍15g,炙白术12g,陈皮9g,羌活易防风10g;出
, 百拇医药
    血明显加三七 研末·冲 6g,地榆15g;毒热较盛者加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15g。服药期间,避免生冷,禁食晕腥油腻等物,孕妇忌服。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结肠镜检查正常,大便成形,每日1次为治愈;显效:大便成形,次数明显减少,无里急后重,无腹痛及脓血便为显效;无效:大便次数偶有减少,但仍感腹痛及粘液便等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观察179例,痊愈175例,显效4例(4例为大肠湿热型1例,脾胃虚弱型2例,肝脾不和型1例)。其中服12剂以下治愈者41例,显效2例;12~24剂治愈者57例,显效1例;24剂以上治愈者77例,显效1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自动中止者,不在观察之内,全组在服药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 百拇医药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痢疾”、“肠”等范畴,其病位虽在肠,但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和肝失疏泄所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纳气,为先天之本。脾肾阳气相互辅助,共同完成温煦肢体,运化水谷精微、气化水液等功能。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或情志失调,肝木乘脾等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止涩太早,关门留寇,以致正虚邪恋,而致本证。或因长期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然又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其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乃致泻痢矣。一般而论,外邪侵袭,饮食所伤, 暴泻暴痢,多属实证;泻痢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显然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系后者。然而在临证中,笔者发现,一些患者数月、数年,乃至十几年不愈,但仍寒热错杂,虚中夹实,很多人担心,怕得了癌症。根据本病错综复杂的病因病理和一般药物难以治愈的特殊情况下,故拟保肠无忧饮治疗本病。

    方中乌梅、诃子酸敛涩肠,固脾止泻。《本草拾遗》言其:“止渴……除冷热痢。”用醋浸则同气相求,久痢则虚,酸以收之。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助阳胜寒,以除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用补骨脂之辛燥,补肾以行水;肉豆蔻之辛温,补脾以制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少阳气虚,无以发陈。”用五味子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使少火生气以培土。佐吴茱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于温药相伍,温中有清,即各司其责,又互相制约,虽脾虚而无碍。当归补血、活血,桂枝和营下气,“是肝藏血,求其所主也。”二药同用,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湿盛则濡泄”。羌活升清除湿,去肾间风邪,正本清源。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党参调补中气,使邪去而正无伤。生姜、大枣一辛一甘,《经》云:“发散为阳也。”二药共用,散寒行水,除痰开胃,又缓和药性。纵观本方,寒热共用,疏敛兼施,散中有收,补中有清,虚实兼顾,互为呼应。诸药相伍,切合病机,湿除寒散,肠固泻止,正所谓“关门闭而水谷腐”,再结合临床表现,随证加减,使肾暖而气蒸,肝平而脾旺,则保肠无忧矣。

    作者单位:1 465232河南省固始县陈淋镇广济堂中医诊所

    2 465200河南省固始县红星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28)

    (编辑 李欣), 百拇医药(张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