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464
四明高氏之“神针八法”释略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1-1029-02

    明代宁波府针灸学家高武,在针刺补泻手法中很有见地。其进针施术常用的“神针八法”,亦常被学者所引用。余近年以“神针八法”行针,颇得心应手,今浅述如下。

    “心无内慕……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捻针,如持无力之刃,是用针之一法也”。行针初始,须要医者心无杂念,患者神安志定,继之检针,温针,按穴进针。温针者,使针与气易逢,冷热不相争斗也。故杨继洲有云: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然其口内温针法今不可用,余时以两针交互摩擦三十余次,令其微温,而达到温针之效。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主痛之二法也”。此乃龙虎交战止痛之法,余以为,左右捻转时宜交替进行,且幅度不一,左小右大,以免肌纤维缠绕针身,出针困难。捻转幅度以180°~360°为宜,如此,方减轻疼痛。

    “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进针,进针之三法也”。咳嗽乃气出,气出针入,合《素问》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况气出之时神移之,神移时针入,疼痛减轻。

    “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此法为使谷气至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故曰:针刺之法,必使气至。

    “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法五也。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高氏之补泻法,无外轻重缓急,重急为泻、轻缓为补。(【按语】我国针刺学分两派:一是补泻,主要从病人针后情况和针后所欲达到之目的,及有否冷、热针感来区别补泻;一是得气,讲究控制针下气,以求气至病所,然以二者结合为最妙。)

    “如病人晕针…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遇之晕针,停行针,或起针,轻者令患者平卧,松衣带,给温水热茶。重者针刺人中、内关,温灸百会、气海,并加以吸氧。

    “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周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周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周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此为解滞针之法。因行针力猛,提插捻转指力不均,或为患者精神紧张而使肌肉痉挛导致针滞,以叩弹针柄,循按滞针腧穴周围,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紧张来消除滞针。

    高氏之神针八法,简单易记实用,初学针刺者,若能汇 同考异、手自编摩,则手到病除矣。

    作者单位: 266071 空军青岛疗养院

    (收稿日期:2003-07-08)

    (编辑 于少伟), http://www.100md.com(安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