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884
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4例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机制及方法。方法 回顾笔者用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3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结论 中药外敷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灵活、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之特点。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中药 外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药外敷法治疗带状疱疹3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均为笔者门诊治疗病人,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3岁,发病时间2~3天5例,4~5天19例,6~7天10例。发病部位,颈部1例,胸背部9例,腰腹部18例,股部6例。
, http://www.100md.com
    1.2 药物配方 生大黄100g,冰片10g。

    1.3 用药方法 将生大黄、冰片研末过箩,凉茶叶水适量调成糊状放入瓶内备用。将患处用温盐水或酒精轻擦拭干净后,将上药涂于患处,不宜过厚,不露皮肤即可。为防止干燥过快,药物上面可覆盖一层薄塑料膜。白天涂1次,夜间睡前涂1次。更换药物时,用棉棒轻轻将前次药痂擦掉即可。

    2 结果

    34例病人中有31例在用药5~7天而愈,2例用药9天而愈。1例效果不佳,改用其它方法,有效率97%,治愈标准,体温正常,疼痛基本缓解,局部疱疹干燥吸收。

    3 讨论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或“蛇盘疮”,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多沿肋间神经分布。发病原因多为情志不遂或肝胆火旺,内蕴湿热,感毒邪而诱发。以胸腹部多见,且多为单侧发病,不超越前后中线,集簇性或散在性小水泡,呈带状分布,发病后疼痛难忍,坐卧不安,食而不进,寝而不沉,西医在治疗上主要是消炎,抗病毒及营养神经之类药物,无特殊有效之方法。(2)方中生大黄,味苦性寒,有活血化瘀,消炎破积之功效 [1] 。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最敏感。其中大黄酸及大黄素的作用最强,其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 [1] 。早期应用大黄,可较快地使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中毒症状的缓解,可能与大黄的抗内毒素作用,提高嗜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并增强其吞噬能力,提高血清补体水平及血清的抗菌能力有关 [2] 。应用大黄同时可收到降温退热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抑制体温中枢前列腺素E的合成及扩张周围血管增加散热而达到降温 [2]
, 百拇医药
    方中冰片味辛凉微寒,开窍散郁,消炎止痛,本药局部应用有止痛防腐的作用,在体外高浓度应用可抑菌。用茶叶水调敷无刺激性,且有干燥,收敛创面之作用,敷药后即止痛。(3)祖国医学对皮肤给药很早就有认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中医“上病下治”,“内病外治”的方法,用中药外敷,使药性由毛孔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取之,或攻而散之,起到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作用。通过浅表经络,联系十二经脉,贯穿全身而达病所。(4)中药外敷法,具有灵活、方便、经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之特点。因此,发掘发展这一疗法很有前途,但中药外敷法本身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特的科学,尚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因此,进一步发挥广大中西医工作者潜力,努力发掘提高,加以整理研究,完善其理论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3.

    2 王宝恩.首届国际大黄研讨会专利,1990,7(3):121.

    作者单位: 1 265214 山东莱阳市谭格庄中心卫生院

    2 265200山东莱阳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3-10-10)

    (编辑 洋洋), 百拇医药(吕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