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108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3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9-0787-02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动脉变性疾病,以中老年男性为多见。好发于肢体大、中动脉,以下肢最为多见,严重时可导致下肢局部缺血而引起坏疽和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为对此病有一深刻了解,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6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34例,女2例;年龄45~78岁,平均64.5岁,>60岁者28例;病程6个月~28年,平均8.2年。本组病例诊断参照赵辨闭塞性动脉硬化诊断方法:(1)45岁以上男性为主;(2)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闭塞血管处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足、趾和小腿感觉冷凉、刺痛,下肢缺血性组织营养障碍;(4)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内脏冠状动脉硬化病史 [1] 。根据临床特点分3期,Ⅰ期缺血期18例,患肢皮肤冷凉、刺痛、苍白、青紫;Ⅱ期营养障碍期12例,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萎缩,皮肤干燥发亮,足和趾背等处毛发脱落,甲板增厚,足跟和趾部脂垫萎缩;Ⅲ期坏死期6例,足和小腿发生坏疽和溃疡。
, 百拇医药
    1.2 合并症 高血脂36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6例,脑动脉硬化16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脂异常36例,其中胆固醇15~20mmol/L,甘油三酯2.26~11mmol/L,高密度脂蛋白0.5~1.0mmol/L,血糖增高16例(6.9~37.2)mmol/L;12例做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18例做脓血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杆菌。节段性血压测定36例病例,踝动脉血压/肱动脉血压<1。下肢动脉,Dopple检查,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血栓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速度减慢。

    1.4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1)中药:川芎12g,赤芍10g,水蛭10g,地龙30g,丹参15g,黄芪30g,党参30g,僵蚕10g,甘草7g;随症加减,一剂每日2次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2)西药:缺血期、淤血期,以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为主。静点复方丹参20ml、645-210mg、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坏死期合并感染时选用1~2种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积极治疗并发症选用1~2种有效的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药物,使之维持在正常水平。(3)外用药:坏死期溃疡面脓性分泌物多,感染重,坏死组织界限不清。红肿明显者先用肤康洗剂(栀子、苦参、胆草、白鲜皮、马齿苋、地肤子、土茯苓)湿敷清洗溃疡面,再用去腐生肌散(血竭、乳香、没药、血余炭、冰片)撒于创面,外敷万应膏(当归、白芷、羌活、紫草、黄芩、嫩槐枝外皮、黄蜡、松香)[2]
, 百拇医药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创面愈合,患肢侧支循环建立;末梢血液循环良好;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轻,坏疽较前缩小75%以上;无效:与治疗前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36例中治愈6例(16.7%),有效28例(77.8%),无效2例(5.5%)。

    3 讨论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动脉硬化病,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病变,病因不明。发病机制有4种学说:早期提出的脂肪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损伤反应学说。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本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最终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动脉内膜受损后可表现为功能紊乱和解剖损伤,长期高脂血症情况下,增高的脂蛋白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胆固醇对动脉内膜产生功能性损伤,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特性发生变化。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后形成巨噬细胞,此种巨噬细胞至少合成和分泌4种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样因子(EGF样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P(TGF-P);这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游移,也刺激结缔组织形成,促使脂条纹的形成及向纤维斑块的转变。病变不断发展,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时(如高血压),可加速粥样硬化病变中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 http://www.100md.com
    本病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逐渐发展为血管管腔狭窄以致闭塞。也可因斑块内出血,或表面血栓形成而使血流突然中断。由于血流供血、供氧与组织的耗氧之间是一对动态的矛盾,随着血流减小,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症状。有资料证明该类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异常 [3] 。本病应与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管炎(Buerger症)相鉴别,后者主要见于30岁以下的青年男性重度吸烟者。累及中、小动脉且上肢经常同时受累,病程长,发展慢,常有血栓性静脉炎,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与雷诺病(Raynaud病)鉴别,后者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手指发病多于足趾,可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由于微循环障碍,发生下肢溃疡,坏疽的机率较高,后果严重。可采取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改善微循环,扩张病变动脉,使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减少并发症。我科所治的36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较之单纯的中药或西药治疗本病,有明显效果。中医:根据中老年气虚血瘀、血行滞缓、脉络不通的特点,以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为主,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血脂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4] 。所采取西药治疗目的为扩张周围动脉,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同时辅以降压、降脂、降血糖药物;并调整饮食,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戒烟、避免外伤和接触过冷过热之物,以及积极控制并发症,对本病的预后有很大的改善。
, http://www.100md.com
    (致谢张文杰老师给予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95-896.

    2 张子维.燕医传薪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6.

    3 葛辛.中药对33例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肢体血流速度的影响.中医杂志,2002,(4):273-274.

    4 周涛,荣文平.益气活血法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60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2,(12):907-908.

    作者单位:064000河北省唐山市丰润人民医院皮肤科

    (收稿日期:2003-10-17)

    (编辑 芷兰), 百拇医药(扈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