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128
升降调中汤治疗慢性胃脘痛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9-0809-03

    慢性胃脘痛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以胃脘部经常反复发作疼痛为主证,并常伴有痞满胀气、嗳气吞酸、嘈杂烧心、呕吐反胃等症状。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根据“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生理特点,以及“胃病则清气不升,浊气下降,气机壅滞”和久病多虚的病理机制,以开其郁滞,调其气机,助其升降为治疗原则,达气机通畅,通则不痛之目的;自拟“升降调中汤”加减应用于临床,对近100例顽固而难治的慢性胃脘痛,均获得显著疗效,现不揣浅陋,列举数例,试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方药组成

    基本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柴胡10g,升麻6g,陈皮10g,厚朴10g,枳壳10g,生内金15g,生麦芽20g,生白芍15g,甘草5g,生姜3片;随证加减:胃脘痛甚者加元胡 10g,金铃子10g;胀满甚者加木香10g,佛手10g;呕吐泛恶加姜半夏12g,竹茹10g;泛酸、口苦、痛甚者加服左金丸,或煅瓦楞、海螵蛸各30g;纳差加焦三仙各15g,砂仁6g;嗳逆不已加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20g(先煎);嘈杂、口苦、舌红加黄连8g,栀子10g。久痛入络,有血瘀证者加丹参20g,生山楂15g,三七粉6g(分冲)。
, 百拇医药
    2 典型病例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女,35岁,1997年3月10日就诊。3年前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加之外受寒湿引起胃痛,后即反复发作不愈。症见胃脘部胀满疼痛,连及两胁,食后及晚上加重,纳呆,食则嗳气频作,滞而不下;呕苦泛酸、便溏不爽、面色萎黄、气短乏力、月经先后不调;舌红、苔白微黄、脉弦。西医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然经多方治疗无效。中医以疏肝和胃、健脾化湿、温中理气诸法治之,亦时缓时重,终难痊愈。证由: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运失司。气机壅滞,升降失常,不通则痛。叶天士云:“犯胃莫如肝,泄肝正救胃。”治宜泄肝和胃,升降气机。升降调中汤加减:黄芪15g,白术12g,柴胡10g,香附12g,陈皮10g,厚朴10g,枳壳10g,金铃子12g,元胡10g,生麦芽30g,生白芍18g,甘草6g,姜半夏15g,竹茹10g,生姜3片。另以左金丸6g,每日2次兼服,上方服10剂,诸症均见好转,胀满、疼痛减轻,能食,无呕吐。前方减半夏、左金丸,加鸡内金15g,蒲公英30g又服15剂,大有好转,疼痛、胀满泛苦均已消失,食欲大增,精神亦佳。后以上方减金铃子、元胡、竹茹、香附,加健胃益脾之品调理2月,胃痛痊愈。完全恢复健康,后嘱其以枳术丸、逍遥丸自服2月,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男,50岁,1998年11月15日就诊。有胃痛史10年余,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一直予中西医治疗。据云:“耗资达数万元,但效果不显,并有日趋加重之象”。症见胃脘部胀满、疼痛,常有堵塞感,饭后更甚,呃逆频作、纳差乏力,神疲,形体消瘦、面色暗淡无华,时见口燥咽干而不欲多饮,大便时溏时干而不爽。舌绛、苔白少津;脉沉细、有弦涩象。证由:饮食不调,劳倦中伤,脾胃同病,肝气横恣;故运化乏力,纳谷不化,升降失司;中焦气机壅阻则胃脘疼痛。又久痛入络,络脉痹阻成瘀;胃津不布,胃络失于滋养,更使痼疾迁延难愈。法宜升降中焦气机、活血通络、滋养胃阴。升降调中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15g,白术12g,柴胡10g,陈皮10g,厚朴10g,生内金15g,香附10g,元胡10g,丹参24g,旋复花10g(另包),代赭石20g(先煎),三七粉6g(分冲),生白芍18g,甘草6g,生姜3片。上方服15剂后,胃脘疼痛、胀满明显减轻、呃逆已止、饮食增加。以原方减旋复花、代赭石、元胡、香附,加当归15g,石斛15g,麦冬15g,生麦芽30g;调治3月余,胃痛、痞胀完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精神大振,面色红润,又以原方加减巩固治疗1个月,于1998年8月做胃镜复查,胃粘膜已正常,胃内花斑区消失,病理性肠化亦消失。嘱其保持规律、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禁辛辣,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后随访3年,一直正常。
, http://www.100md.com
    2.3 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男,48岁,1999年2月18日就诊。据云:患胃病15年之久,反复发作,痛苦难言,每遇气候寒冷及饥饿时发作频繁且加重,曾3次住院治疗,后又服中药100余剂,效果均不明显,或旋愈旋发,终难奏功。胃镜检查,诊断为:(1)十二指肠球部重度溃疡;(2)慢性浅表性胃炎。隐血试验阳性。须手术治疗,但因患者体弱贫血,拒绝手术,仍求治于中医。症见胃脘部痞塞、胀痛甚剧,牵涉后背,上腹偏右压痛明显;有时于夜间睡眠中痛醒。嗳气泛恶,呕吐清水,饥时痛甚,食后稍缓。面容清癯、畏寒肢冷、神疲短气;纳差、大便溏薄带黑色;舌黯、苔白滑,脉沉弦细。证由:体弱中虚、胃病及脾、中焦虚寒、肝木相乘,致气机壅阻、纳谷呆滞、脾胃升降失司,则胃脘疼痛由生。治宜:辛甘通阳,温中健脾,协调营卫,升降气机。升降调中汤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当归12g,桂枝9g,酒炒白芍20g,炙甘草6g,陈皮12g,厚朴10g,炮姜10g,良姜10g,白及15g,香附10g,法半夏12g,生姜3片,大枣4枚。上方服6剂,胃痛止、大便已无黑色、成形;呕吐亦止。仍纳差、神疲。于上方减白及、半夏、良姜、香附、加焦三仙各15g,内金10g,砂仁6g,柴胡6g;服15剂,胃脘胀痛没有发生,食欲增加、精神、体力均明显好转,后以上方加减调治4月,胃镜复检示: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周围炎症均消失。胃 病告愈,嘱其以香砂养胃丸间断服用,注意饮食和胃部保暖。2年后询之,无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4 胃下垂 患者,男,38岁,于2001年3月24日就诊。胃脘疼痛、 月 真 胀6年多,时轻时重。食后则甚、胀满嗳气;常觉脘、腹有下坠感,站立、行走或劳倦后尤为明显。经X线钡餐造影诊为胃下垂(髂嵴下6cm)曾服补中益气丸20余瓶,效果不显。神疲纳差、困倦乏力、形体瘦长、面色萎黄、憔悴;大便溏而不爽,时有滞下感;自觉短气不足以息,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本中虚脾弱之体,加之胃病久缠不瘥,戕伐脾运;中气虚馁,升启无力、筋脉弛缓、致胃体垂陷。中医称胃缓,因中焦之气机斡旋无力、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壅滞脘腹,为胀为痛。治宜补中益气、升举气机、佐以降浊。升降调中汤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5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0g,炒白芍12g,苏梗10g,陈皮12g,枳壳10g,生麦芽30g,生姜3片。服药3剂,乃觉胃胀食滞感益甚,遂嘱其以保和丸伴服,连服15剂,感觉舒适,胀痛基本消失,食欲已增,大便成形,吸短气现象亦有好转。去保和丸,加鸡内金15g,厚朴10g;调治3个月,诸症悉除,胀痛全消,饮食大增,精神极好,说话有力,体重增加6kg。于2001年12月作钡餐复查,胃已上升到正常位置。后嘱其续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间断加服保和丸,并防止体力劳动过重,以巩固疗效。至今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5 神经性胃痛 患者,女,34岁,于2001年5月20日就诊。患者生性内向孤僻,多愁善疑、抑郁寡欢。患胃脘痛6年多,久治不愈。因疑为不治之症,故终日忧心忡忡,恐惧不安;后致寝食皆废,病情日趋加重。症见阵发性胃脘剧烈痉挛性疼痛,连及两胁,痞满,窒塞、憋闷,压痛明显。自觉胃内有一肿块时可触及;咽部亦有异物感;似与情志变化有关。呃逆嗳气,呕吐痰诞,大便不爽,短气;总觉气不上接,头目眩晕、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西医经胃镜检查,诊断:(1)慢性浅表性胃炎。(2)神经性胃痛(胃痉挛)。证由:情志失和,肝气郁结,疏泄失司,逆乘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交结,壅阻胃脘,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闭,则痞满、胀痛、窒塞、憋气诸症俱见。治宜:疏肝解郁,和中化湿,升降气机。治法:首以调中理气,消痞散结,化痰、降逆为法。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姜半夏15g,全瓜蒌30g,枳实12g,旋复花10g(布包),代赭石20g(先煎),苏梗12g,厚朴10g,香附10g,莱菔子15g,元胡10g。另以越鞠丸早晚各服6g,上方服15剂,痞满、胀痛、憋闷大为减轻;呕吐,呃逆已止,舌苔浊腻亦消。继以健脾益气、舒肝和胃为法。升降调中汤加减:党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柴胡10g,桂枝6g,陈皮10g,厚朴10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g,生麦芽20g,鸡内金12g,香附10g;另以逍遥丸早晚各服6g。治疗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宽慰解释,消除疑虑。上方加减调治2月,诸证悉除,胃痛痊愈;心情舒畅,饮食生活一切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3 体会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内经》所言概指大自然一切事物,包括所有生物都处于有规律的升降运动、新陈代谢之中;所谓“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人生存于大自然中,亦顺应大自然,故谓之“天人合一”,所以升降出入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所有脏腑、经络、器官,都是在气机升降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否则若人体气机升降失常,则气血阴阳亦随之逆乱,而百病由生。故《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但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又是以脾胃为中心,中焦为枢纽的,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其升降机能正常,脾胃之气机畅达疏通,纳运无碍,气血营卫调畅,而生化有源,则五脏俱兴。反之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壅阻于中,滞塞于胃,气血郁结,则胃痛、胃胀、或吐、或泻,旋即而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由生 月 真 胀。”另外脾胃的升降功能又赖肝胆春生之气的升发疏泄,才能生生不已,所谓:“肝和脾升,胆和胃降”。故《内经》云:“土得木而达。”反之“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亦即《内经》所云:“土恶木也。”肝木失调,脾胃受之,故理脾必调肝。
, 百拇医药
    从以上理论可以认识到升降失调、气血逆乱是脾胃病 的主要病理机制,也是其重要病因所在。所以治疗脾胃病,“升清降浊”确系为一重要举措,顺其肝胆脾胃之性,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正如华岫云所说:“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中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以常法治常见之病,并非全能获得满意效验,如上述病例,均为多发常见之胃病,以中西医之常法治之,终难获愈,而借鉴《内经》之升降理论立法,却能得到显著疗效。可见祖国医学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理论精深博广,奥妙无穷,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发掘、深究和运用。

    本方以黄芪、党参、白术,补脾健胃、益气化湿;升麻、柴胡助脾之清气上升;陈皮、枳壳、厚朴助胃之浊气下降;生白芍、甘草既能酸甘化阴以助润,更防芪、术、陈、朴之燥,又能酸甘缓急以止痛;生麦芽既能消食开胃,同柴胡、桂枝又为舒肝解郁之佳品,尤具升发之性;鸡内金有化积消滞、助运降浊之功。全方合之,清升、浊降、郁解、气疏;肝郁达、脾土健,则诸证向愈。

    作者单位:431728湖北省天门市多祥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15)

    (编辑 李欣), 百拇医药(刘昌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