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478
女中学生癔症集体发作8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1-1037-01

    我科于1999年10月收治2例学生,1男1女,均15岁,均诊断为癔症,经调查,同时发病的共有8例,均为同班同学。此种病例已不多见,经治疗及护理,症状消失,病情好转。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发作原因及表现 1999年10月3日南京栖霞区某镇中学初中二年级二班6例女生和2例男生在临近期中考试前,因感到学习压力大,故几个同学相约到大厂区去玩。大厂区属于南京市区,但离城较远,是工业基地。到目的地后,其中有1例同学开始担心,认为这样的地方空气污染严重,对人体不好。另1例女生担心会中毒。继而出现胸闷、感到喉头有东西堵着、气喘不上来,头晕、害怕、不能站立和端坐而倒地,其他同学见状都无比紧张和害怕,其中5例学生相继出现上述症状,且呼之不应。只有1例男生想到寻求帮助。后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将他们送入学校,由学校老师送入当地医院。这例男生目睹医生询问病史及抢救过程,怀疑自己可能也中毒了,随即出现上述症状。后当地医院排除了气体中毒。经抢救,6例学生逐渐醒来,但1例女生和后来发病的男生仍无好转,故建议转入我院。
, 百拇医药
    1.2 入院表现及检查 来院时病人由家属抱着,紧闭双眼,表情恐惧,双手乱抓,有时抓自己喉咙及胸口,并伴有喉鸣音,不能站立,问话不能回答,检查闭着的眼睑颤动并有眼球活动,对一般刺激不引起反应,其余均未见异常。

    1.3 结果 经吸氧、输液、心理治疗,3h后,病情好转,症状消失出院。

    2 护理

    2.1 立即隔离,防止暗示作用引起病情反复 开始时,将2例安排在同一观察室,予以吸氧、输液、安慰,病情无好转反而加重。后将女生抬入另一观察室,继续吸氧、输液,情绪逐渐稳定、安静,能睁眼与人对话,只是身体比较虚弱。男生比女生好转快,约一个半小时即能与人对话。

    2.2 护理过程中给予暗示治疗 虽病人不能合作,问话不答,但此类癔症病人对周围的声音比较敏感,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使用暗示语言,吸氧前柔和地对病人说声:“你的病需要吸氧,现在给你接氧气,有一点不舒服,请你配合一下,吸氧后,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还有输液时也要给病人灌输输液的好处。这样,可能解除病人的紧张心理、配合治疗,认为自己的病很快会好的。
, 百拇医药
    2.3 在抢救途中做到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其实这也属于暗示治疗,若病人感到护士在操作或言语中紧张、忙乱,则会认为自己得了大病,不利于疾病的缓解。反之,会让病人感到稳定、安全。

    2.4 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心理护理 此2例癔症病人年龄小,在病人安静的情况下应给予充分的安慰,但不能过分注意病人的病情,最好少讲发病时的情况,以免再次引起病人紧张而病情反复。另外还需保持安静的休养环境。

    3 讨论

    癔症集体发作是一种流行性、发作性、轻性精神障碍,国内报道多数在宗教、迷信影响下发病,且多数是青春期女性 [1] 。本例报告学生经隔离、暗示、疏导的方法,使病人病情缓解、症状消失,癔病流行得到终止。有学者将集体癔症发作称为“集团癔症”,而癔症和集团癔症的发病机制是有区别的,癔症是以性格因素占主要地位,而集团癔症是以环境因素为主 [2]
, http://www.100md.com
    症状传播从关系密切者开始,此次发作均为同班同学,且关系较好,一人发病,其他同学均受到影响。

    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发病者有相同的心理状态是集团发作的重要条件,他们的年龄、文化水平和经历相似,从一个小镇到另外一个陌生环境,人地生疏,对环境不熟悉,害怕化学物质中毒,加之又有考试压力,故易发病。

    参考文献

    1 庞天鉴,曾淑芳.集团癔症57例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8,14:35.

    2 田明德,张桂杰,孟庆瑞,等.儿童转换型癔症25例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178.

    作者单位: 210029 江苏省南京脑科医院门诊部

    (收稿日期:2003-07-05)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