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859
血可舒防治恶性血液病化疗伴发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可舒预防及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伴发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已确诊为恶性血液病拟进行化疗的患者并排除合并高凝状态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化疗第2天两组的高凝状态的发生率、化疗前后的D-dimer及GMP-140进行统计分析。对化疗后伴发高凝状态的患者给予血可舒及复方丹参片治疗,在化疗第7天对两组疗效、化疗前后的D-dimer及GMP-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化疗后有71.43%的患者发生高凝状态,血可舒治疗组有45.71%的患者发生高凝状态(P<0.05)。化疗第2天治疗组及对照组的D-dimer和GMP-140较化疗前均显著上升(P<0.001),对照组的上升更明显(P<0.01)。化疗第7天血可舒治疗组有81.25%患者获得改善,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有48%获得改善(P<0.05),两组的D-dimer和GMP-140较化疗第2天均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血可舒可有效预防及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时高凝状态,且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疗 高凝状态 活血化瘀
, 百拇医药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高凝状态指众多的因素的启动与活化使机体处于一种易于形成血栓的倾向 [1] 。恶性血液病时在多种机制参与下易发生高凝状态,在化疗时更容易发生高凝状态 [2] 。发生高凝状态后一方面可进一步发展成DIC,危及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可影响化疗效果 [3] 。因此,在恶性血液病化疗时进行高凝状态的防治,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DIC以及提高化疗治疗效果的目的。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血可舒预防及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伴发高凝状态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本院住院患者,参照1998年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 [4] ,已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MPD,MDS及MM),拟进行化疗。全部病例化疗前参照1999年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讨论稿中的“前DIC(Pre-DIC)诊断参考标准”及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血瘀证诊断标准”已排除合并高凝状态。所有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例数为35例。治疗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53.3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4.9岁。经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病情进行均衡性检验,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血可舒浸膏由红花3500g,丹参10500g,地龙3500g,僵蚕3500g加糊精适量共制成浸膏6000g,由本院制剂部统一生产并包装成5g/包。其功用主要为活血化瘀通络。

    1.3 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指标

    1.3.1 主要疗效指标 (1)PLT计数:采用意大利生产的Hema-Screen18血球计数仪进行检测。(2)PT,APTT,Fib,TT,D-dimer:采用德国生产的BE全自动血液凝集分析仪(Compact-X)检测。(3)GMP-140:采用ELISA法检测。

    1.3.2 次要疗效指标 血瘀证记分。

    1.3.3 安全性观察 出血征象、症状和体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

    1.4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高凝状态的疗效标准,故参照1998年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 [4] 中“DIC国内疗效标准”制定。(1)痊愈:①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②低血压、瘀斑等体征消失。③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其他凝血象和实验室指标,全部恢复正常。(2)显效:以上三项指标中,有二项符合要求者。(3)无效:经过治疗,DIC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无好转,或病情恶化死亡者。
, http://www.100md.com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化疗前1天开始给予血可舒浸膏治疗,每次1包,每日3次。于化疗第2天进行各项观察指标的复查,如已合并高凝状态则血可舒浸膏加量至每次2包,每日3次。对照组:化疗前不给予任何可影响血液凝固或纤溶的药物。于化疗第2天进行各项观察指标的复查,如已合并高凝状态则给予复方丹参片治疗,每次3片,每日3次。全部病例化疗第7天再次进行各项观察指标的复查。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χ 2 )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发生高凝状态人数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发生高凝状态人数比较 (略)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与化疗前D-二聚体(D-dimer)比较 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与化疗前D-dimer比较( 略)

    化疗前两组D-dimer没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的D-dime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P<0.001)。化疗第2天的D-dimer对照组上升较快,与治疗组相比有统计意义(P<0.01)。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与化疗前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与化疗前血浆GMP-140比较( 略)

    化疗前两组GMP-140没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的GMP-140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P<0.01),且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

    2.4 血可舒治疗组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化疗第7天治疗高凝状态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 http://www.100md.com
    表4 血可舒治疗组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疗效比较 (略)

    2.5 化疗后发生高凝状态患者血可舒治疗组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治疗前后D-dimer比较 见表5。

    表5 血可舒治疗组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治疗前后D-dimer比较( 略)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D-dimer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2天的D-dimer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升高(P<0.01),对照组的D-dimer平均值高于治疗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7天的D-dimer与化疗第2天相比两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的D-dimer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5)。

    2.6 化疗后发生高凝状态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GMP-140比较 见表6。

, http://www.100md.com     表6 血可舒治疗组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GMP-140比较 略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GMP-140没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第2天的GMP-140与化疗前相比均有升高,对照组升高较明显(P<0.05)。化疗第7天的GMP-140与化疗第2天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的GMP-140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在各种病因或诱因作用下,在血栓形成之前,先有一个血液呈高凝状态的阶段,在此阶段体内有血栓形成的趋势。但高凝状态仅是指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并不一定并发血栓形成。恶性血液病时在多种机制参与下易发生高凝状态,在化疗时更容易发生高凝状态。据文献报道恶性血液病化疗时有10%~30%的患者发生DIC [2] ,我们在筛选时共剔除27位初诊已合并高凝状态患者,占27.84%,说明应该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抗血栓形成治疗。
, 百拇医药
    目前根据药理作用及作用环节,西医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抗凝剂,其中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非肝素葡糖胺聚糖类抗凝剂、双香豆素和茚二酮类(口服)抗凝剂、其他抗凝剂(多聚硫酸戊糖,抗凝血酶-Ⅲ等)。(2)抗血小板药。(3)溶栓剂。(4)蛇毒类抗栓剂。(5)降血粘度药物。西药治疗血液的高凝状态仅能作用于高凝状态形成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机制,且某些药物应用受到它的副作用的限制,如肝素不能口服,疗程一般不宜过长;肝素及双香豆素类药物易发生出血,需要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阿司匹林易发生胃肠道反应;右旋糖酐加重心肺负担等。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高凝状态属于血瘀证范畴。血瘀证,也称瘀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火热等原因,导致血行不畅而血瘀。血瘀日久而成瘀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发为血证。治则为消除瘀滞,通调血行。方药应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功用类的中药。在具体选方与用药思路上,我们根据中医的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治疗大法,由红花、丹参、地龙、僵蚕四味药组方(血可舒)来治疗血液的高凝状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凉血通经共为君药,佐以地龙、僵蚕息风通络,使蓄血去,经络通,则诸证平。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红花、丹参、地龙、僵蚕在多个层面对血液的凝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 ,包括:(1)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聚集的血小板还有明显的解聚作用。(2)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稳定因子的溶解性,预防血栓形成。(3)激活纤溶,延长出凝血时间,促进血栓溶解及抗凝作用。(4)改善微循环,使血液流通,降低血液粘度。(5)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和吞噬细胞的能力,增强肝脏清除凝血物质和抗凝血物质的能力。
, 百拇医药
    本资料显示,没有进行抗高凝状态预防治疗的患者化疗第2天有71.43%的患者发生高凝状态,进行血可舒预防治疗后仅有45.71%的患者发生高凝状态(P<0.05),说明血可舒可有效预防高凝状态的发生。在化疗后已发生高凝状态的患者经血可舒加量治疗,至化疗第7天有81.25%患者获得改善,而经过公认的具有良好活血化瘀功用的复方丹参片治疗的患者有48%获得改善,经统计有差别(P<0.05),说明血可舒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疗血液的高凝状态。

    临床上常用筛选出、凝血异常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如出、 凝血时间、PT、APTT等在高凝状态时仍可在正常范围,而一些分子标志物的指标如GMP-140、D-dimer等则可较敏感地反应高凝状态时血液学的异常 [6] 。本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化疗第2天GMP-140及D-dimer均升高,证明了化疗时可诱发高凝状态的发生。没有进行抗高凝状态预防治疗患者的GMP-140及D-dimer升高幅度明显大于经血可舒预防患者(P<0.05)。同时,经过血可舒治疗患者的GMP-140及D-dimer下降幅度也大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P<0.05),说明血可舒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纠正体内凝血和纤溶的异常,且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现在的中药毒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红花、丹参、地龙和僵蚕的小鼠及兔的LD 50 均相当于人常用药量的10~60倍 [7] ,因此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在应用血可舒浸膏治疗的35例患者中也未见毒副反应。
, 百拇医药
    高凝状态发生后可影响化疗效果,其机制包括:(1)由于血液粘度增高,使血流缓慢,影响微循环灌注;或由于含癌细胞的微血栓形成使抗癌药物不易与恶性血液病细胞充分接触,影响化疗效果。(2)由于微循环灌注不足,使酸性产物蓄积,加之肿瘤分泌促凝物质,使大量纤维蛋白沉积于癌细胞周围,使癌细胞缺血缺氧,乏氧区域的癌细胞得不到充分的氧和营养物质,处于休眠或G 0 期状态,从而影响化疗效果。已有文献报道,进行抗高凝状态治疗后可提高化疗的效果 [3] 。由于本资料还没有完成服用血可舒患者的生存期随访,故目前还不能对血可舒是否可以提高化疗的效果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8-261.

    2 沈志祥,陈钰.恶性血液病现代治疗,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23-227.
, 百拇医药
    3 李钟瑞,邹红燕,董维.血液流变性改变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作用研究.陕西肿瘤医学,2001,9(2):116-117.

    4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9-323.

    5 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15-732.

    6 王学锋,王鸿利.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第1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402-403.

    7 李广增.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第1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234-421.

    作者单位:1 210029 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

    2 210029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

    (收稿日期:2003-09-06)

    (编辑 一坤), 百拇医药(马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