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741
肝硬化腹水理法方药分析论证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1-1006-01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范畴。其发生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停聚腹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是中医的一大顽症。现代医学认为是由肝纤维化、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肝对雌激素等的灭活减少,以及肝肠淋巴液形成增多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1]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来的临床报道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以摸清其治疗现状,探索方药应用规律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验方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19张主方分析 [2~4] ,重复用药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黄芪、白术、丹参、云苓、泽泻、炙鳖甲、猪苓、党参、赤芍、大腹皮,分别占方94.7%、94.7%、78.9%、73.7%、63.2%、57.9%、56.2%、56.2%、47.4%、31.6%。治疗1301例,有效1195例,总有效率91.85%。
, 百拇医药
    1.2 临床分型分析 本病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已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重视了全身情况,又注意了病变局部;既重视正气(脾肾)的强弱,又把握了病邪的盛衰,所以治疗的针对性强且副作用小。根据7篇报道文章中辨证分型多分为3至4型,以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肝肾阴亏、脾虚湿阻为多见,分别为85.7%、85.7%、71.4%、57.1%。另外还有分型为肝胆郁热、热郁瘀阻、肝脾郁滞、肝脾不调水湿内停、湿热蕴结型等。选方中有以一方为主进行临床辨证论治加减为多,也有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组方用药,以用真武汤、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一贯煎、茵陈蒿汤等方。

    2 有关方药的实验室研究

    临床上对于肝硬化腹水用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治疗肝硬化腹水尤其是顽固性腹水,固定组方往往以益气、活血、逐水三类药物多见,因为益气药物具有调整免疫、升高白蛋白的作用,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帮助维持有效血容量,而血液分布异常,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灌注不足,常常是引起难治性腹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活血药物能有效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内微循环,加速血流,增加肝脏血供,并能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促使灌注病变减轻和腹水消退。逐水药物不仅能排出肠道的水分和气体,缓解胃肠静脉血瘀滞状况,而且能排出毒素和改善肾脏功能,提高利尿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5] ,黄芪、白术、麦冬、炙鳖甲、玄参、肉苁蓉、补骨脂等益气健脾、养阴助阳药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白蛋白,增强抗病能力,改善能量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当归、丹参、三棱、泽兰、郁金、红花、丹皮、大黄、莪术等活血化瘀药能促进肝脏血液循环,降低门静脉高压,提高肝脏蛋 白质代谢功能,并能抑制肝细胞炎症,促进肝细胞修复。郁金、茵陈能修复肝细胞的损害,恢复肝功能;大腹皮、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能保护肝脏,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利尿作用;清热解毒药物黄芩、金钱草、海金沙等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抑制体液免疫作用。
, 百拇医药
    3 有关病因病机的认识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是病机的关键。其中肝郁气滞、瘀阻脉络是鼓胀形成的基本因素;脾脏受损,运化失职,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使水液停聚,是形成鼓胀的重要因素。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鼓胀的三个重要病理变化。治疗当以行气、利水、祛瘀为先,而扶正则宜调肝、健脾、固肾。名医姜春华认为,肝病主要是血瘀引起气滞,所以治疗首先应考虑治血,兼顾理气。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使肝脏血行通畅,瘀血化除。血行得畅,血行则瘀无所留,由此肝气也得通畅而无所滞碍。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认识

    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西医主要是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如静脉点滴大剂量维生素C、K 1 ,以及能量合剂,辅酶A、门冬氨酸钾镁,间断补充白蛋白、血浆等,以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结合利尿、抗病毒、消炎。中医擅长于整体调节,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配合单方、验方。二者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单纯西医或中医的不足,使疗效有明显提高。肝硬化腹水在治疗上西药虽利尿作用强,消除腹水快,但易引起水、电解质失衡及气阴两伤,且复发率高。若大量快速利尿,又易加重循环血量不足,致RAA系统形成正反馈,使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显著升高,醛固酮增加,水钠潴留,导致难治性腹水甚至诱发肝昏迷。而加服中药既可减少西药利尿的用量,避免产生副作用,又可使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增加疗效,缩短病程,而且症状改善快,作用持久,不易复发,随着中药使用时间的延续,还可收到使肝脾软化回缩,血浆白蛋白上升、球蛋白及γ球蛋白下降的效果,值得推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贺香毓.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11):646-649.

    2 邢章颖.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1):42-43.

    3 彭勃.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13-319.

    4 王凯,钱秋海,吕波.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肝胆病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9-298;356-362.

    5 王吉耀.现代肝病治疗———理论与进展,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7-269.

    (收稿日期:2003-11-11)

    作者单位:337055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