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752
CT检查对中医活血化瘀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1-1016-02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它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是指脑部血管病损,动脉系统的闭塞所致的脑梗塞而言,它的临床特点为多数患者神志清醒,发病呈逐渐出现口舌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蹇语涩等。我们应用美国GE公司Hispeed Dxi螺旋CT机、GE9800CT机对44例患者全部进行CT诊断并采用中医中药 治疗———以活血化瘀法为主,及治疗后的CT观察,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54~83岁,其中54~62岁10例,63~75岁28例,76~83岁6例;病情重度10例,意识不清,卧床;中度26例,意识清,一侧肢体偏瘫,不能行走或口眼歪斜、失语;轻度8例,意识清,肢体活动不灵或语言障碍,或口眼歪斜。有高血压病史18例,伴有冠心病者7例。所有病例全部在出现中风征兆之后来医院就诊。本组病例均符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986年6月会议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http://www.100md.com
    1.2 CT诊断 本组病例在发病后24h~3d内全部经头部CT扫描检查。(1)大范围梗塞灶8例(梗塞范围在一个脑叶以上),3例包括颞、额、顶3个脑叶,3例包括额、顶两个脑叶,1例包括颞叶及顶叶一部分,另1例包括枕叶及顶叶一部分。(2)局限性梗塞灶14例,5例在颞叶,4例在枕叶,3例在额叶,1例在小脑,1例在基底节。(3)腔隙性梗塞灶22例(梗塞范围在1.5cm直径以下),基底节9例,丘脑5例,放射冠6例,桥脑2例;其中单发腔隙性梗塞灶15例,多发腔隙性梗塞灶7例。

    1.3 治疗方法 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方以自拟的“活血化瘀汤”为基础:水蛭9g,川芎9g,赤芍9g,石菖蒲12g,郁金12g。临床随证加减:肢体麻木偏瘫较重者,加用全虫、蜈蚣、地龙、土元等以通经活络;头部胀痛较重者,加大川芎剂量,另加川牛膝破瘀通经;语言蹇涩较重者,加大菖蒲剂量,另加全虫,僵蚕等以化瘀散结;大便干结者,加桃仁、血竭以祛瘀调经,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另外配合静脉点滴中药针剂,以气滞血瘀为主者,静点川芎嗪针以增强化瘀通络之力;偏于阴虚血瘀者静点脉络宁针以滋阴化瘀;兼有痰热 血瘀内蕴者,静点清开灵针以清热涤痰开窍。治疗1个月为1疗程。
, 百拇医药
    1.3 疗效标准 痊愈:肌力恢复至4级,无神经系统体征与症状,生活可以自理,并能做简单性运动;CT复查病灶边界清楚、密度明显减低、缩小或消失。显效:肌力达到3~4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生活部分自理,CT复查病灶明显缩小,边界较清楚,密度减低。有效:肌力提高2~3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部分消失,生活不能自理,CT复查病灶较前片比较,吸收好转,边界略有模糊(较大范围梗塞患者)。无效:肌力提高不足1级。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CT复查病灶较前片比较,略有密度减低,边界模糊(病灶范围较大,患者年龄较高)。

    1.4 观察项目 (1)临床症状、体征、功能的改变。(2)CT检查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的比较。

    2 结果

    痊愈20例(45.5%),显效16例(36.4%),有效5例(11.4%),无效:3例(6.8%),总有效率达93.2%。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表1 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比较大范围梗塞灶(范围在1个脑叶以上) 局限性梗塞灶(范围在1个脑叶至1.5cm之间) 腔隙性梗塞灶(范围在1.5cm以下)治疗前 病灶呈大片略低密度影,边界摸糊,中线向健侧偏位(脑水肿造成)。 病灶呈片状略低密度影,或呈三角形低密度影,底边向外,边界模糊。 病灶呈小片状低密度影,单发或多发,边界模糊。治疗后 多数病灶较前片比较吸收好转,边界较清楚,中线居中(水肿消失)。其中2例病灶略有改变,边界较模糊。 病灶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同程度的减低且缩小,患侧脑组织多数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其中1例病灶吸收好转不明显。 单发病灶密度减低、明显缩小或消失,多发病灶数目减少或病灶缩小,边界清楚。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中风一病的发生,无论病因为何,其病理机制均为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2] 。古人早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篇》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近代医家又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我们依照这些理论根据,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使瘀血去,新血生,脉络畅通,故能收到良好效果。又因痰瘀往往互结,所以随症佐以少量祛痰之剂,更能使疗效显著。活血化瘀药物中,虫类药物的作用很重要,水蛭、蜈蚣、地龙、土元、僵蚕等以通经活络,破瘀通经,化瘀散结,清热定惊作用为主,达到活血化瘀目的。但少数病人久用之后会出现轻度腹泻症状,此时用药又当兼顾脾胃之气。观察结果还表 明,本病的疗效又与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关,和梗塞发生的大小、位置有关,和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有关,治疗的越早、越及时,梗塞的面积越小,且患者年龄越小,疗效相对亦越好。侧支循环建立的越快,功能恢复的越好。
, 百拇医药
    总之,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离不开瘀血阻滞,痰瘀互结,不论何种证型,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随证加减,再辅以先进的CT检查手段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 [3] ,一定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中国中医学报1986,1:120.

    2 杨树亮.中医辨证论治脑中风9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7):430.

    3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收稿日期:2003-11-17)

    作者单位:1150036黑龙江省医院CT室

    2155100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中医院

    315460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院

    (编辑贝 子), http://www.100md.com(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