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399934
大黄的不同用法对急性甲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1-0039-01

    大黄在治疗肝炎病中,与诸药同煎,后入或单煎,用法不一,效果不同。现举2例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男,8岁,因发热、恶心、呕吐、小便黄、腹胀、便秘,于2002年4月2日来院就诊,查体:T38.2℃,皮肤轻度黄染,巩膜黄染明显,心肺正常,肝脏剑突下3cm,肋下2cm有击痛,化验结果: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ST)874U,(正常值0~40U),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LT)645U(0~40U),总胆红素(TBiL)106μmol/L(<25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87U(0~40U),抗-HAVIqM(+),诊断:甲型肝炎,肝胆湿热郁结(中医辨证),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郁,处方:茵陈蒿汤加大黄9g(后入),5剂,水煎服。4月7日复诊,药后大便稀,以上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上方5剂,以上症状基本消失。化验结果均正常,以食疗法巩固疗效。

    病例2,患者,男,8岁,患者症状、体质均与上例相近,化验结果:ALT845U,AST687U,TBiL112μmol/L,GGT164U,治疗按上例方案。大黄和诸药同煎服用,其症状体征恢复 较慢,治疗同等天数后,其化验结果仍未正常。

    2 讨论

    甲型肝炎急性期,实证多,其病因病机为毒、湿、瘀等,治法应以清热解毒、利湿、通腑、化滞、活血化瘀为主。大黄性寒味苦、有推陈致新、清热泻火的功效,即可平抑向上之气,又可存行将耗散之阳,又有通闭解结,调二便和五脏,调理机体之功能。故无愧于“悍利之胜,将军之称”。

    大黄用法不同,泻下作用及治疗效果均有一定差异,此药化学成分复杂,有蒽甙、芪甙、鞣甙等种类,其中蒽甙为主要成份,实验证明,大黄直火回流1h,泻下作用大大降低,回流加热3h后泻下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常压浓缩后,泻下作用为原浸出液的二分之一。在制备大黄制剂时,因煎煮、浓缩、干燥汤液的碱度以及氧的存在均可破坏主要成份,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因此,利用大黄泻下作用时以热浸为好,不适于长时间的加热煎煮,浓缩时50℃以下减压浓缩。文中2例,用法不同,药效各异,故临床对证,应选择恰当的用法,使该药在临床发挥巨大作用。

    (收稿日期:2002-10-07)

    作者单位:250021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编辑松 石), http://www.100md.com(李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