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0399105
《金匮要略》肝病实脾思想之启示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1-1713-02

    内容提要:受《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启示,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考虑到病变靶细胞在肝脏,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根据中医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治疗时实脾为第一步,选用党参、淮山、鸡内金益气健脾,这对防止肝木克伤和保护后天之本以开化气血之源,十分重要。健脾的同时,疏泄肝气、清热利湿选用柴胡、茯苓、陈皮、砂仁、扁豆、白花蛇舌草、虎杖、板蓝根、生大黄、苦参,以丹参活血祛瘀,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祛瘀之功。运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70%、91%,P<0.01。

    关键词 当先实脾 启示 病毒性乙型肝炎 治疗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本条文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首先说明脏腑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疗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从宏观看,它是临床即病防变的指导大法,是后世认识病理传变的一大理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是即病防变在临床上具体运用的范例。笔者受《金匮要略》这一思想的启发,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人,受益匪浅。
, 百拇医药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首先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来指导和认识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和病理过程。

    人之禀赋有厚薄,体质有强弱,阴阳偏颇有不同,因此对致病因素的反应情况亦因人而异。正常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通过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清除病毒,使之不发病或容易恢复健康,而发展为慢性者是由于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后,由于机体抗体产生不足或抗体效价不高,不能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缺乏有效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等因素,不能将病毒清除,以致乙型肝炎病毒不断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并释放到血液中,进入未感染的肝细胞,使感染绵延,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有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人,源于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发病的靶细胞在肝脏并直接影响消化系统,发病后都会出现乏力、腹胀、厌食、肝区疼痛等症,与中医的肝脾相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二脏在生理上有着密切关系。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疏泄通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若肝疏泄失职,就会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从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的证候,临床上常见肝气不舒出现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症,就是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所致;反之,脾病也可影响于肝,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成热,湿热蕴蒸,使肝胆疏泄不利,形成中焦湿热的系列证候群。所以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人,有的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区不适或疼痛、尿黄、便溏、低热、舌苔厚腻,脉弦滑等湿热缠绵之征。从上看出,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病变主要在肝脏而影响到脾。在《金匮要略》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医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病位应该主要在肝、脾,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为本,中焦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受阻为标。
, http://www.100md.com
    2 指导治则方药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确为治疗制定了大法。实脾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第一步。脾主运化,具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输布散而输送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以及皮毛、筋骨等组织器官,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也是人体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健运则食欲正常,气血充盈,正气旺盛,免疫功能增强。在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时,首先确立健脾胃的药物。党参补中益气,《本草正气》说:“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中贵者,则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现代药理学指出:党参含有皂苷、微量生物碱、糖类、维生素B 1 、B 2,多种人体必需无机元素和氨基酸等,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淮山能平补气阴,具有滋补、助消化等作用;鸡内金消食健胃,有较强的消食化积的作用,并能健运脾胃,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脾虚生湿”,故选用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能健脾补中。砂仁化湿行气,砂仁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对湿困脾土及脾胃气滞均有效。扁豆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健脾。脾虚湿蕴,又影响于肝,肝失疏泄,柴胡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具有较好的利胆、降转氨酶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人,多为湿热之体,湿热缠绵日久,因此清热利湿亦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关键。苦参治疗湿热蕴蒸、黄疸尿赤,本品即可清热燥湿,又有清热利尿,导湿热外出,有良好的除湿热、退黄疸作用。现代药理学从苦参中提取苦参碱能退黄、降转氨酶、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就是一个良好的佐证。生大黄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有健胃利胆、止血、保肝作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对病毒有抑制 作用,又能增强免疫功能。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能保肝利胆。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又是清热利湿之良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通草淡渗清降,能引热下行而利尿,泄降之力缓而无峻厉之弊,虽能通利,不甚伤阴。丹参为活血祛瘀之要药,它可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纵观全方,健脾行气,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3 临床疗效验证

    笔者从1996年开始以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中药治疗为课题,进行临床研究和探索,始终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准绳,仔细观察病情和辨证论治,多次筛选处方用药,验证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3.1 临床资料 根据随机抽样治疗组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17~56岁;对照组50例,男45例,女5例,年龄18~50岁。符合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3.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甘利欣、联苯双脂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中药治疗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疗程均为3个月。

    3.3 疗效评定 治疗3个月,将临床症状、肝功能、HBeAg作为疗效评定指标。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HBeAg由阳转阴;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但HBeAg阳性;无效:临床症状不能缓解,肝功能检查不能恢复正常,HBeAg持续阳性。

    3.4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4 结语
, http://www.100md.com
    在临床实验观察中,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组方用药,用于临床,收到了较好疗效。其用药特点既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也不违背西医的药理知识,经过临床多次反复验证,所用的药物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服后病人迅速改善症状,食欲明显增进,精神大有好转。有的患者恶心呕吐难以进药时,可将药汁当茶饮,采取少量多次口服,而不必拘泥1日2次顿服,效果同样很好。

    由于受到基础医院条件的限制,药物用于临床后,对现代医学的某些检测手段,如DNA、影像学、免疫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改变等方面的观察,总结还欠佳,尚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335000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

    (编辑 曲全), http://www.100md.com(姜波玲)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