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9605
颌面部淋巴瘤15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6-0553-01

    早期口腔颌面部淋巴瘤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且散发于各科门诊,不易被临床医生所识别,容易造成漏诊与误诊,耽误治疗。如能早期发现确诊,施以局部切除,尽早地化疗和放疗,可获得较满意的远期疗效。本文就15例早期曾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口腔颌面部淋巴瘤,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9例、女6例,男女之比1.5∶1;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发病见于颌下、颊部、软腭、咽旁、牙龈等部位。大多数发病初期除无痛性肿块外,多无明显症状。其中5例表现有缓慢的体重减轻,伴有低热盗汗而误诊为淋巴结核,经抗结核治疗,未见好转,肿块逐渐增大。2例表现为牙龈肿胀,先按牙周炎处理,肿块继续增大,粘膜糜烂;均行细胞学穿刺与活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另7例分别位于软腭、颌下、咽旁和颊部,从蚕豆到枣大小不等的肿块,触诊质中,边界清;临床诊断慢性淋巴结炎,经抗炎效果不明显,分别行细胞学穿刺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1例位于右下颌骨体,局部进行性地肿胀疼痛2月余。X线显示一圆形、边界尚清的局限性骨质破坏影。临床考虑:颌骨造釉细胞瘤。手术切除送病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

    2 讨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为一般性淋巴结疾病,包括淋巴结核和慢性淋巴结炎。本组5例早期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类似结核病的临床症状,这也是导致临床医生产生误诊的直接原因。淋巴结核和恶性淋巴瘤触诊仍有区别:淋巴结核多为多个结节相融合,不可移动,质地较硬;而早期淋巴瘤的结节可移动,有弹性,他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后者肿块相对较小,呈进行性肿大。而淋巴结核的病程较长,病情较稳定。本组7例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是由于早期无自觉症状,临床分别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龋病、牙周病、咽炎等疾病,首先考虑为慢性淋巴结炎而导致误诊。随着病程进展,抗炎治疗无效,才考虑借助穿刺细胞学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这一类是最为多见的临床误诊情况,占本组46.7%。从临床上鉴别慢性淋巴结炎和早期淋巴瘤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须详细地询问病史和重视随访,淋巴瘤的病程进展快,对于经抗炎无效、迅速增大的包块应及时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原发于牙龈与颌骨的恶性淋巴瘤是比较少见的,容易被临床医生忽略。总结本组资料误诊教训提示:对于口腔颌面部增生包块临床应有足够的认识,在诊断之前要多考虑鉴别诊断,尤其对那些早期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穿刺细胞学检查不失为一种非常实用的辅助检查手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早期发现有相当的临床价值;本组15例临床误诊病例有8例在术前均做到穿刺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幼稚淋巴细胞,建议立即活检而进一步确诊恶性淋巴瘤。穿刺细胞学检查至少可以筛选或提示病变的性质。活检是确诊的依据,对那些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经治不愈的“慢性淋巴结炎或有类结核的临床症状,经抗痨治疗未见任何缩小的结节,均应积极施行活检。

    (收稿日期:2003-03-24)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