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696
小儿肠套叠诊治体会(附347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收治的347例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早期治疗率低,12例占3.5%,空气灌肠复位方法简便有效,343例复位324例占94.6%。结论 根据诊断要点可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空气灌肠复位是最简便有效的复位方法,把握不同年龄段灌气压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如无效应及时中转手术,去除病因,掌握原则。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 灌气压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1-0994-02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科常见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初始诊治较难,治疗措施准确把握难,已成为小儿外科经常探讨的话题,我院自1993~2002年共收治347例,现对其作一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347例中男223例,女124例;4~6个月124例,7~9个月157例,10~12个月51例,12~18个月15例。首发症状:阵发性哭闹203例,呕吐拒食121例,腹痛伴血便23例;伴随症状:腹泻35例,发热28例,脱水79例。喂养史:母乳喂养32例、混合喂养315例。

    1.2 结果 体检伴肛门指检确诊152例,稀钡灌肠确诊183例,早期试验性空气灌肠确诊12例。空气灌肠343例,复位324例,中转手术19例,复位成功率94.6%,稀钡灌肠复位4例。并发症:复发4例,呼吸抑制1例,肠瘘2例,切口感染2例。灌气压:4~6个月:70~80mmHg110例,90mmHg10例失败转手术2例;7~9个月:80~90mmHg139例,100mmHg4例失败转手术5例;10~12个月:80~90mmHg37例,100mmHg11例失败转手术3例;13~18个月:80~90mmHg2例,100mmHg12例失败转手术9例。

    2 讨论
, 百拇医药
    2.1 病因 小儿肠套叠的主要诱发因素:解剖因素(结肠冗长)、肠壁病变(憩室、溃疡)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结合我院10年来收治患儿数逐年增加,可能与喂养期母乳更替过早,代乳品种类过多,小儿肠蠕动异常密切相关,本组病例有315例混合喂养,且有35例伴有腹泻,正说明此点。

    2.2 症状 典型症状:呕吐、阵发性哭闹、果酱样血便,有时伴有发热、腹泻、腹胀、拒食、脱水等,有时血便表现得较晚甚至不出现。凡是有呕吐、拒食、阵发性哭闹不安的患儿,都要疑有肠套叠的可能,腹部体检和肛门指检都必需做,不能因为有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或患儿父母叙述不清而延误诊治。

    2.3 体检 典型体征:腹胀、肠型且不对称,腹部腊状包块,指套染血。腹部扪及腊状包块,肛门指检有果酱样血便,有90%的确诊率,若稀钡灌肠有“弹簧征”出现则可明确诊断。但回-回型肠套叠灌肠亦无法明确。

    2.4 诊断 因其发病多为幼儿,不能自诉,父母代诉不清,早期诊断一般较难。典型症状出现较晚的婴儿更难诊断,但大多以阵发性哭闹伴呕吐拒奶为首发症状,血便出现一般在上述症状出现6h后。本组病例中早期诊断的甚少,要提高早期诊断,笔者认为详细的腹部体检至关重要。患儿出现首发症状,肠套叠即己发生,也就是说腹部已不同程度出现包块。患儿的首诊多在儿科,这就要求儿科医生要有肠套叠的认识,腹部的检查要设法使患儿配合。注意腹部有无包块、大小、压痛情况及活动程度,一旦疑似,早期做肛门指检、腹透、稀钡灌肠即能明确。
, 百拇医药
    2.5 治疗措施

    2.5.1 空气灌肠复位 (1)麻醉:要想成功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良好的麻醉极其重要。我院采用基础麻醉,即氯胺酮1mg/kg肌注,并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配备负压吸引器,小儿气管插管,吸氧。麻醉使患儿腹壁松弛,灌肠后肠 型明显,包块显著,减少躁动不安,呕吐窒息,利于操作。但切忌镇静剂过量,尤其是重复使用,叠加过量。本组病例中曾出现1例5个月的患儿因术前稀钡灌肠肌注镇静剂,术前肌注镇静剂,术中麻醉用药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使用,致使术中呼吸抑制,后经小儿气管插管、机械呼吸,3h后自主呼吸恢复。(2)空气灌肠压:恰当的灌肠压是既要保证肠套复位,又要避免引起肠破裂,腹压增高致呕吐、窒息等并发症。我们经过10年的摸索,总结出本组病例如下指标:4~6个月:70~80mmHg不能超过90mmHg,7~9个月:80~90mmHg不能超过100mmHg,10~12个月:80~90mmHg不能超过100mmHg,13~18个月:100mmHg不能超过100mmHg。如不能复位,切忌加压,应考虑有回-回型或肠壁有病理改变,回-回-结型肠套叠回结已复位,回回未复位可能,应转手术。(3)手法操作:气囊导尿管插入肛门后气囊内注气15~20ml,轻向外拉封塞肛门,做到不滑脱漏气,导管内注气(用灌肠机或血压计皆可),此时可看到肛管向上逆行延伸的肠型,随压力上升扭曲膨胀,至肠套叠处下端空虚,交界处包块显现。术者手指轻压交界处包块上方5~10cm,充盈处向下作冲压动作,频率约30次/min,动作轻柔有度,这样既增加局部空气冲击波,促进复位,又能清楚地感觉包块的消失与否。复位标准:大肠型消失,包块消失,腹部空虚处变充盈均匀。空气回抽后再注入少量气无阻力,腹透:小肠积气。(4)术后观察:症状是否消失,3~6h后进食是否呕吐,腹部包块是否能触及,2~3次血便后是否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2.5.2 手术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病因,解除梗阻,排空肠管,恢复功能。原则:宁切勿保,切长勿短。一定要注意切除时保留回肠要在距回盲瓣7cm以上。如不能达到则行回盲部切除。我院曾出现2例回结型肠套叠,术中见回盲部肠管轻度发紫,浆膜破裂,复位后血供良好,肠管蠕动恢复,而行浆膜修补,保留肠管。术后并发肠瘘,其原因是由于回盲瓣炎性刺激,痉挛关闭。肠蠕动至回肠末端愈加强烈,肠壁本身有损伤,而导致破裂。

    总之,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复位关键在于全面细致的腹部检查,精细的麻醉及充分准备,熟炼有度的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以及术后观察,水、电解质的补给等。尤其对县市级以下医院的医师要求全面掌握。

    (收稿日期:2003-11-10)

    作者单位: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编辑 子萱), 百拇医药(陆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