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399926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不稳症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1-0033-02

    我院1993~2001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门诊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各型颈椎病240例,收到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240例,均为女性。年龄30岁以下5例;30~50岁210例;50岁以上25例。颈椎X线片215例过伸过屈侧位片单纯显示C 3~4 或C 4~5 节段不稳,椎体间成角大于11°及椎体滑移2~3mm;35例除颈椎不稳外伴有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68例CT显示C 3~4 或C 4~5 椎间盘膨出。122例脑血流图显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临床表现 20例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表现为颈型颈椎病改变。98例主诉头痛、头昏、头沉、颈后痛、眼干涩、心慌。压痛时症状加重,牵拉头部时症状减轻,呈交感型颈椎病表现。122例主诉有阵发性眩晕,并伴有恶心,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考虑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 http://www.100md.com
    1.3 治疗方法 ①首先根据中医循经取穴方法,用双手拇指在颈夹脊进行触摸,往往可以找出“阿是穴”,用指压迫该穴位后,大多数病人会感到原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少数病人会感到原有症状加重。②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ml加地塞米松5ml和2%利多卡因2ml在该穴位进行局部注射,进针角度和深度以穴位“得气”为度,在病人有明显酸胀感后,快速将药物推入,此时病人穴位酸胀感加重,随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③所有病人均用颈围固定制动1周巩固疗效。④伴有头晕者辅以西比林等药物解除局部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不足,颈型病人加用芬必得等对症治疗药物。

    1.4 结果 我们将穴位1次注射后症状完全消失者为优,症状明显减轻或需2~3次注射者为良。本组病例中138例为优,96例为良,6例疗效不明显,优良率达97.5%。

    2 讨论

    颈椎不稳泛指颈椎在生理负荷下,椎体在前后位方向移位,一般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椎体间成角大于11°及椎体滑移2~3mm,可诊断为颈椎不稳。临床上可呈颈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表现。本组240例病例中颈型20例,椎动脉型122例,交感型98例,均为中青年女性患者,发病与长时间埋头或伏案工作有关。颈椎不稳,颈部活动时局部出现异常活动,致使韧带肥厚,引起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的刺激而致椎动脉管壁痉挛,同时继发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横向增生更易直接压迫椎动脉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西医对该类病人常规采用颈部制动,辅以药物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应用激素减轻局部炎性水肿等治疗方法,但临床收效较慢。我们根据中医理论“人至六七,肝肾之气渐衰”,加之劳累,起居不慎等诱因,风寒湿之邪气染至壅闭经络,侵袭骨脉致气血凝涩不行,肢体肌肤失之濡润而产生疼痛、麻木、眩晕等症状。采用经外奇穴,用 手指在颈夹脊进行触摸,当病人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时,该穴位即是风寒湿邪气所染之处。本组病例发现,壅闭之处也即是颈椎不稳之处。治疗上我们采用复方丹参、地塞米松、利多卡因配制注射液5~6ml快速注入穴位,代替针灸腧穴作用以打通壅闭之经络,大剂量的药液存留于穴位可起到针灸的留针作用,致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颈椎失稳后,局部炎性渗出增多,组织水肿粘连,大剂量药物快速注入后,由于药液的扩张作用,可使局部组织粘连松解,临床症状快速缓解。药液中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解除局部血管痉挛,脑供血得以改善。激素对于神经及周围组织有消炎、消肿、防粘连作用,使局部水肿逐渐消失,疗效得以巩固。在此基础上,利用颈围、牵引等制动方式,减少局部异常活动,使疾病好转。由此可见,利用穴位局部注射代替针灸腧穴,加上药物消炎、止痛、活血作用治疗颈椎失稳症是一种较为经济方便之法,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

    (收稿日期:2002-07-09)

    作者单位:553001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骨科

    (编辑晓 勇), http://www.100md.com(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