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9139
自我观念与焦虑障碍的关系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1-1644-0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感到担忧、害怕和焦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损害,甚至有利于我们的生存。担忧、害怕和焦虑作为应激或危险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在反应过分强烈或体验到与事实不相符的反应时,才可能产生危害。担忧、害怕和焦虑激发了肾上腺素的释放,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能为我们战胜或逃离危险的情况提供有利的条件。一旦应激或危险消失,这些暂时变化也随之复原 [1]

    临床常见的焦虑症患者或患有焦虑状态的人,他们并没有明显持续存在的应激状态,但是他们患有焦虑症或者一直存在有焦虑。当然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压力,而在同样的压力下有的人不产生焦虑,而有的人产生焦虑或者焦虑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 [2] 。这是否可以说明产生了焦虑的这一类人,在他们内心精神世界中“自我”的周围一直持续存在着某种危险,这些危险可能是存在于患者内心中的一些危险观念。这些危险观念存在于患者的“自我”周围,使患焦虑的人们的“自我”感到了担忧、害怕、恐惧而焦虑。
, 百拇医药
    人的观念大概有三种,对人们有利的积极观念和对人们有害的消极观念以及一些中性观念。它们的形成与人们的成长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婴儿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躯体去感受自己身体以外及身躯内一切刺激、一切事物,从而产生这样那样结论,形成这种那种的观念存在于潜意识中。

    婴儿机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当时的体验对人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这种需要是即时得到的满足,还是不能即时得到的满足;是满足的同时得到了一种好的感觉,还是得到一种不好的感觉。如果得到了满足,这个婴孩可能会感觉体会到一种全能的体验,他想要什么就可得到什么,他可控制他周围的一切,这种感觉体验可演变成孩子即一个人的自信核心观念,即产生形成了我行,我能拥有一切的观念。如果婴幼儿得不到即时的满足,或经常感觉得到的是延迟不好的满足,人们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感觉体验,我不行,我不能,没人管我,没有人要我。人经常感觉体验到这样的经验及有这样的结论,以后就形成消极观念,即自卑的核心观念。例如: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从未满足过他的任何愿望,每件事都是按照他父母要求的去做,在他6岁之前,他的愿望总是被否决,他总是被要求按照父母的标准做每一件事。经过长时间失败的经历,人们最终形成了“我不重要的观念”,并且按照这个观念去生活。
, 百拇医药
    我们的感觉、经验及体验已经成为我们关于自己的结论和概念,也形成了人们与焦虑障碍有关的消极观念。观念的形成为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评价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称这些结论为:“核心信念”,也就是人们心中的自我观念 [3] 。在健康的成长经历、体验中,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需要一种健康的自信心理。这是一种相信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自己能够适应这个世界的感觉,一种从容面对生命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些在我们的生活成长过程中,自己对自己形成的一些积极观念,我们可以从自我满足一些特殊的观念和辨别力的组合中来体验自己。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有更多的满足自己形成的以积极观念为主的自我观念,而有持续焦虑障碍存在的人们的心理更多的是不能满足自己的以消极观念为主的自我观念。

    负面的自我观念可能扎根于过去,但是它们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当人们处于一个可能打破自己生活规则、生活规律,激活人们产生的消极核心观念的情绪情景时,人们担心、害怕、焦虑状态就会重现。当我们身体外环境条件,不与人们内心世界及内心观念一致时,人们的担忧、害怕、焦虑就会产生。当人们早年生活经历、经验在内心形成一些想象、观念,不能在人们生活的现实中从行为上得到实现时,即现实达不到人们的想像和一些观念时,焦虑也会再现或产生 [4]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一些消极观念,这些观念是一直存在“自我”身边的一些危险因素,是焦虑产生的应激源。焦虑症患者和有焦虑状态的人,“自我”一直处在危险应激源,过去的一些消极观念中,这些消极观念一直使自我感到害怕、恐惧而焦虑。只要这些消极观念一直存在,人们的焦虑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消除焦虑首先要消除使人们的“自我”感到害怕、恐惧的危险因素。消除引起焦虑状态的消极观念。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夏镇夷.实用精神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9.

    2 张亚林.神经症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1,31,184.

    3 徐文军,李敏慧,梅尚英.广泛性焦虑发病的心理学因素浅析.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2,11,3,4,287.

    4 杨德森.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

    作者单位:650224云南省精神病院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佘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