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7期
编号:10400042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方法 我们应用的是广东天普生化医药公司生产的低分子量肝素钙,0.5ml/支,1次/d连用10支,均为腹壁皮下注射,在此期间避免使用其它抗凝剂(包括阿司匹林)。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组30例,治愈好转96%,常规治疗组30例,治愈好转5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生化指标:治疗前、后3、17、10天监测BT、CT及PT,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低分子肝素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尤其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更佳。临床应用方便,对各项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出血的发生率低。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脑缺血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7-1590-0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缺血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溶解血栓,使动脉再通,可减少缺血性损害。低分子量肝素可改变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动、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增强抗凝和抗血栓作用。现将我院半年来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近半年来住院患者,符合1994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条件为起病72h之内,年龄<75岁,CT无颅内出血,无出血倾向,血压不超过195/98mmHg。入选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5岁,其中TIA16例,脑梗塞14例。

    1.2 方法 我们应用的是广东天普生化医药公司生产的低分子量肝素钙,0.5ml/支,1次/d×10天,均为腹壁皮下注射。在用此药期间避免使用其它抗凝剂(包括阿司匹林)。余治疗同对照组。

    对照组:(1)5%GS500ml+胰岛素6U+10%氯化钾10ml+25%硫酸镁10ml,1次/d静滴。(2)川芎嗪注射液100ml,1次/d静滴。尼莫地平片20mg,3次/d口服,维生素E0.1g,3次/d口服,联合应用降压药、降糖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10天检测血常规、BT、CT及凝血酶原时间。
, 百拇医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能独立行走,患侧肢体肌力近5级。好转:主要体征显著恢复,患侧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未愈:主要体征无改善,治疗前、后患者肌力无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 低分子肝素治疗组30例,治愈14例(46%),好转15例(50%),未愈1例(4%),治愈好转96%;常规治疗组30例,治愈2例(7%),好转15例(50%),未愈13例(43%),治愈好转5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生化指标 入院时,治疗后3、7、10天监测BT、C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初期以标准肝素(SH)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的片段,平均分子量为4000~6500道尔顿,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出血性副作用低,不需凝血监测等优点。1995年国外已有人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并已取得显著疗效 [1,2]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达90%,持续时间10h,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低。我们治疗30例,未发生脑出血,也没有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能与我们用量次数少有关。据报道0.5ml/次,日2次皮下注射,有导致出血性梗死及皮下出血的可能 [3] ,我们推荐在发病72h之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尤其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更佳。临床应用方便,对各项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因此低分子肝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Kay R,Wong KS,Ru R,et al.Low molecular-weight hepakn for the treatmentof acute ischemie stroke.W Eng J Med,1995,333;1588.

    2 Rodprasert P.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treatments in cerebral inˉforction in go coses.Cerebrorase Dis,1996,2:135.

    3 祁怀莲.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国外医学·脑血管症分册,1996,4(3):185-186.

    作者单位:113004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