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论著
编号:10400747
颈性眩晕的预防及临床病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7月 第4卷 第1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颈性眩晕有效方法。方法 通过胎儿枕颈关节的解剖及与其周围软组织关系,认识临床上积累的相关病例。结果 增加了对枕颈关节在中、老年人颈性眩晕可能因素的认识。结论 颈性眩晕是可以预防的。尤其是中年人只要改变某些不良姿势,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 眩晕 枕颈关节 软组织位移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4-2134-03

    Preventive measure of cervical vertigo

    Zhou Tao,Shao Bailin

    People’s Hospital of Ma Anshan,Anhui243000.

    【Abstract】 Objective Looking for effective methods to prevent dizziness due to unsteadiness of articulations between skull bones and cervical vertebra.Methods In the light of anatomy of footus’articulation between atlas and occipital bone condyle,func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atlas and occipital bone condyl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urˉrounding soft tissue,clinical cases were analysed.Results It well understood the potential effect factors of the articuˉlation between atlas and occipital bone condyle on dizziness due to unsteadines of articulation between skull bones and cervical vertebra of middle-aged and old people.Conclusion Dizziness due to unsteadiness of articulations between skull bones and cervical vertebra could be prevented,especially the middle-age people,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 if the middle-aged people changed some bad postures.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 vertigo occipitale atlas articulation transmutation of soft tiuse

    头颈姿势引起的眩晕,临床上有学者认为是椎动脉压迫症候群、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1]。有人说是颈椎不稳定引起,称为颈椎症候群、颈性头痛头晕;有人认为是颈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引起;还有说是迷路炎症、水肿引起。治疗也是方法不一,且多是对症性。近年颈椎手术技术设备的引进、普及,不少人还用手术去治疗。本组病人获得缓解“治愈”,仅仅教会病人保持良好姿势,一部分人用短期颈托制动、长期坚持做肩颈操等方法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9例颈性眩晕,男2例,女7例;公务员6例,教师2例,手工艺人1例;年龄47~60岁,平均54.4岁。发作多为起床穿鞋时或低头工作时,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视物模糊、耳闭、头晕旋转感、走路不稳等。
, 百拇医药
    1.2 方法及结果 在采取头颈不动、缓慢运动或仰头等自我保护措施后多半能缓解,经过行“颈肩操”,配戴颈围、垫枕(高度不过枕结节)等方法治疗后,能明显缓解和“治愈”眩晕,随访1~4年均未复发。本组误诊1例听神经瘤病例。

    2 讨论

    2.1 枕寰关节解剖及其退变变化(见图1~5,8) 头颅与躯干的连接是通过寰枕关节和周围的软组织。枕骨大孔的大小、形状生下来就决定了的,可是关节随年龄增大而改变的,且不适当的生理超负荷,会促使这个关节退变加快,使得关节周边的软组织相应位移、卡压[2,3] 。在寰枕膜 也受挤压时,由此膜穿行的椎动脉也就变形、卡压;而且关节增生、变大迫使椎动脉相应位移向背中央,远离寰枕关节这个中轴位(线)的结果时,当头颅、颈椎运动到某一姿势,需要更长的软组织伸展性,可是中、老年时期,软组织弹性下降,这种牵拉和旋转会使椎动脉痉挛、卡压加重,发生供血障碍 [4]
, http://www.100md.com
    从胎儿寰枕关节局部解剖看,椎动脉均位于寰椎后方的沟槽内,而成人标本观察寰椎侧块却是椎动脉孔。所以成人该部位关节变性后容易发生椎动脉卡压综合征—眩晕。

    2.2 病例分析及可预防机理(附示意图6,7及MRI) 从本组病例看出,早起床穿鞋时发病多,有一过性(约2s)意识障碍,旋转感,视力模糊及一侧听力障碍,但大多数无耳鸣。这种剧烈的眩晕症状与过去描述的有差异。复习相关文献,认为耳蜗前庭系统血供为终末循环系统,具有独立的毛细血管网,无侧支循环及植物神经支配,cortis器对缺血、缺氧敏感。一旦椎动脉管卡压使其分支血供障碍,就会有平衡、听觉障碍,加上中、老年人中某些人动脉本身有粥样硬化闭塞性病损,而且最常见部位是在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部位,有时狭窄可延伸至椎-基底和基底动脉近端,以致影响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系视系统血供支),这部分人如果经常在前屈、侧弯等非生理状态下活动枕寰关节,会导致血管痉挛、梗塞而引发剧烈的眩晕。

    面对该病的病因,首先取得病人合作,使其始终保持下颌骨与胸骨一拳头距离,在任何情况下既不要后仰,也不要头颈屈曲下颏向胸贴近,尤其在急性期不要让头旋转同时屈曲活动。有条件者劝其用“奥托博克”颈托较合适。
, 百拇医药
    之所以让寰枕关节处于这种状况可以缓解症状的理由,是由于人类在自身发育、发展过程中,让这个关节有月牙状倾斜变为近水平状,尤其是前屈位时,使该关节后侧关节束及其后方软组织牵拉、变性,甚至骨化倾向,逼迫后方椎动脉向背后退让,离开中轴位,人到中、老年后这种超生理活动已经不能很快“代偿”,所以当急速头颈屈曲,尤其加上旋转时,发生双侧椎动脉一过性痉挛性缺血,造成眩晕发生。保持正常关节姿势,为治疗创造前提。

    2.3 预防机理及随访 本组用颈肩操(导引),颈围(奥托博克产)、垫枕(枕头不过枕结节)等方法,在短期内就能“治愈”和缓解眩晕。其原理是针对寰枕关节退变,对已有血管硬化、寰枕膜纤维钙化结构的不协调(压迫、牵拉)。笔者认为恢复、保持人类寰枕关节的本来正常位置是关键(如图8示)。所以在该关节未强直前,鹅颈畸形未发生时,预防本病是可行的、容易的。颈肩操是维持、增加颈部肌肉力量,使颈部后续稳定增强。实验中可见,只要改变低头位,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连续就正常存在(如图8)。就不怕有牵拉、压迫血管发生。
, 百拇医药
    随访中发现一些不良习惯,如高枕、靠在床上看书、看电视等要通过好的颈围去强制。尤其是书写姿势不良,在工作紧张、繁忙时,常常忘掉改变下颌骨与胸过近。只有自身意识到要“犯病”时,他才可以坚持保持好的姿势。

    图1图2 人类寰枕关节图3

    注:特点:半月形关节面,前高后低,外高内低,枕骨髁象摇椅样在关节前上滑动

    图4图5 椎动脉过寰椎及关节后方情况(数码照片)

    图6 患者MRI显示椎动脉在寰枕腹通道有卡压(前屈位时)

    图7 患者MRI椎动脉在头轻后仰时情况

    2.4 需要鉴别的疾病 [5]

    2.4.1 卧位眩晕(晕厥)症候群 是由于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或妊娠中期后仰卧位下腔静脉受压,或系三叉神经受到刺激等引起。
, http://www.100md.com
    2.4.2 ChiariⅠ型畸形 系小脑扁桃体低于枕骨大孔下后缘5mm以上;或低于3~5mm同时有脊髓空洞症、延髓扭曲等发生,且无颅脑手术史,无肿瘤情况下,无脊髓、脊膜膨出时的剧烈眩晕。 图8

    2.4.3 Klippei-feil氏综合征 属于先天寰枕连接、枕骨变扁、枕大孔歪曲、前后径减少引起;或属于后天的颅底凹陷,枕大孔位于岩部呈漏斗状,颈椎向前弯曲加大,枕大孔较小。如脊髓颅神经、小脑受压,部分组织突入颈椎管称为Amold-chiari氏畸形引起眩晕呈经常反复发生。

    2.4.4 椎动脉剥离病 属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和血管内膜剥离综合征。颅内椎动脉内膜剥离(VAD)多为自发性;颅外可有自发和外伤性两种可能。当发生剥离时,表现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梗塞引起的持续眩晕、头晕和眼球震颤。

    2.4.5 迷路炎症及颅脑占位性病变 除外由于感冒引起的迷路炎症及颅脑占位性病变也是十分必要的程序。曾遇1例经常眩晕且加重为首诊病人,后来经X线、CT和MRI证实为听神经瘤,经手术治愈。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笑中.神经系统疾病症候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81-196.

    2 李家顺.颈椎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9-83.

    3 赵定麟.脊柱外科临床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0-89.

    4 赵钟岳译.骨科实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0-114.

    5 郭巨灵.临床骨科学—骨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77-592.

    作者单位:243000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骨科

    (编辑李年令), http://www.100md.com(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