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临床医学
编号:10400768
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7月 第4卷 第1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栓通合用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将74例急性脑梗塞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栓通)38例,对照组(单用血栓通)36例。低分子量肝素0.5ml脐周皮下注射,每12h1次,血栓通4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12h1次,两组病人均治疗14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 两药合用治疗组有效率86.7%,血栓通组有效率60.9%,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栓通合用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优于单用血栓通。

    关键词 低分子量肝素 血栓通 急性脑梗塞 治疗效果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4-2165-01

    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种抗凝药,血栓通为中药制剂,具有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的作用。为探讨两药合用的临床疗效,我们将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急性脑梗塞病人74例,随机分成血栓通组,血栓通与低分子量肝素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按单、双日住院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栓通)男21例,女17例,年龄56~84岁,平均68.5岁;对照组(血栓通)男19例,女17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6.3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病程为48h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1] ,治疗前均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流变学,且所有病例近期内无出血倾向及严重肝、肾、肺等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低分子量肝素0.5ml(5000IU)脐周皮下注射,每12h1次,血栓通4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12h1次;对照组:单用血栓通治疗,2组病人均治疗14日,其他辅助治疗如吸氧、甘露醇脱水及营养脑细胞治疗相同。
, 百拇医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2]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86.8%,对照组有效率6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塞优于单用血栓通。

    2.2 实验室检查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 百拇医药
    2.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在一个疗程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血栓通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甙,三七总皂甙具有活血祛瘀,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同时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故可用来治疗急性脑梗塞。

    低分子量肝素,是由普通肝素通过化学分解酶催化裂解等方法制得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它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Xa;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可改变血液粘度,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有效增强抗凝聚和抗血栓作用 [3]

    低分子量肝素与血栓通合用因其抗凝、抗血栓,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等作用叠加而使疗效得以提高。本文两药合用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率86.8%,疗效优于单用血栓通,且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变,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临床上也未发现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不良反应,两药合用是安全有效的,实验室要求不高,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王福清.低分子量肝素的研究近况.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1):649.

    作者单位:572400海南省陵水县人民医院

    (编辑维兰), 百拇医药(王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