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医药杂志 > 其它
编号:10400839
浅谈儿童心理环境的创设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第3卷 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6-0565-01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是人才奠基工程儿童保健的重要任务。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来自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儿童保健工作中体会到,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儿童心理素质的关键。

    1 儿童心理环境的氛围

    儿童最初的心理表现完全是家庭心理环境氛围对孩子影响的产物。如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会造成孩子蛮横、任性、娇弱、自私等不健康心理;专制压抑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产生怯懦、脆弱、盲目、自卑的心理;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乐观、自信、善于交往。

    当孩子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跨入人生旅途中第一个学习起点—幼儿园时,幼儿园美化、净化、绿化、儿童化的保育教育环境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摇篮。每一位儿童保教工作者都应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品德形象,为儿童创设和谐、愉快、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 http://www.100md.com
    2 明确目标意识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

    幼儿园保健目标是促进每个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由于每个儿童的遗传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各不相同,保教人员在工作中不能用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做统一的操作材料,统一的保教方法,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保教方法,反而会拉开儿童间的差距,这种传统的“大人教,孩子学”的关系,不易被儿童内心接受,孩子求学的潜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因此,随着保教工作改革的深入,保教人员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努力为孩子营造、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在生活中增长才智;让孩子在探索中受到启发;让孩子在观察中发现奥妙;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发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生活自理。让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产生愉快,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

    3 保教人员与儿童的密切关系,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关键

    保教工作者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打破“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旧观念,幼儿园保教人员在孩子的心灵中应是信赖的知心朋友。保教人员在教育、保育、游戏乃至生活各个环节中应尽可能地提供儿童动手实践和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儿童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保教人员不要急于高声指责和批评,应引导儿童在交往中学会商量,如轮流、互换、谦让或转移矛盾焦点,培养儿童克制能力。如发现违反规定、蛮横耍赖的儿童应予以批评,但在批评时,保教人员应注意尊重儿童,采取附耳轻声说话教育孩子。如遇到个性倔强的孩子,要设法使他暂时离开儿童群体,待孩子“火气”小了一点,情绪上有所平稳时再给予引导和鼓励。严禁在大庭广众下用刺激性的语言攻击孩子、批评孩子、挖苦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畏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教工作者平时应把更多正面教育的典范编成故事,像“催化剂”一样激励儿童,使儿童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促进进步。因为良好的保教人员和孩子的关系是在参与儿童学习、游戏及日常生活的密切交往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确定儿童为主体,保教人员为主导的思想,会使保教人员和孩子的关系,更为融洽开放。教师和保育员均要给予儿童尝试、探索、领悟、思考、操作、动手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给予适时、适度、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使孩子在赞许和鼓励声中增强各种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自尊、自强、求知向上的心理情感。
, 百拇医药
    4 儿童间的友好相处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全依赖于保教人员的说教,儿童同伴间的友情能直接促使孩子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更能使他们在交往中了解自我与他们的不同,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感受友爱,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情感和行为。保教人员要参与儿童的各项活动,使儿童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形成团结和睦、互敬互爱、互谦互让的行为规范。

    在儿童相互交往、共同合作中,儿童之间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发生,保教人员要教育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面,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还应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带领儿童参与非要同伴合作方可玩的特定活动,例如玩翘翘板,可让儿童懂得没有同伴合作就不能玩的道理。保教人员在组织儿童活动中,必须有和蔼亲切的面容,大方优雅的仪态,轻柔悦耳的语调,使孩子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完全轻松的状态下保持平衡的心灵,促进儿童身体、情感、认知和道德的整合性发展。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促进儿童心理素质提高的关键。研究和探索提高儿童认知、情感、兴趣和良好心理环境,让孩子心理舒畅、愉快活泼、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小形成健康的心理使之由“自然人”成功地过渡到“社会人”,就是我们儿童心理保健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3-01-17) (编辑 使臻),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