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5期
编号:10401020
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5-2353-02

    抗生素类药物自1940年青霉素问世以来,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抗生素的问世对临床上控制各种细菌感染,降低病死率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代抗生素家族不断迅速扩大,新合成的抗生素不断涌现,为临床医疗提供了疗效好,毒副作用少的新品种,应用相当普遍,但从临床应用抗生素的情况看,仍有不合理应用现象,其中有对抗生素的应用不当者,有对抗生素违反配伍禁忌者,有滥用者等。由于未能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细菌耐药的可能,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甚至给病人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后果。在合理应用抗生素中,其合理选择是个关键问题。那么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呢?我们根据临床经验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下。

    1 尽早明确诊断,择优选择抗生素

    抗菌药物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抗生素(antibiotics)及人工半合成、全合 成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属于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ˉbialagents)。它们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明确对致病菌的正确临床诊断,还需详尽的药理学知识及微生物学三方面的知识,而后两者通常考虑极少而被忽视,尤其是药理知识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以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而言,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及其功能的干扰环节不同,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核酸的代谢。
, http://www.100md.com
    1.1 明确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耐药性又叫抗药性,常分为天然性与获得性两种。耐药性通常指的是细菌与药物多次反复应用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而言。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就其作用机理主要有:(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如由于细胞膜的屏障作用,特异性蛋白所构成的水通道(porous)的缺乏或缺少转运系统等;(2)细菌所产生的酶可以使药物失活,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可以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菌药的-OH基或-NH 2 基上,使抗生素失活,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有些药物的运转机制是能量依赖性的,在厌氧环境中不起作用,一旦药物达到靶结合部位,必然对致病微生物起破坏作用,靶结合部位的自然性或获得性改变,使药物的结合或作用受阻而产生耐药性;其它,如代谢拮抗物对氨基苯甲酸形成增多,而导致对磺胺类耐药等。

    1.2 尽早明确疾病的诊断 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有条件的医院应结合细菌的分离涂片、培养学检查结果,并通过药敏试验,参照抗菌素的抗菌谱,择优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上呼吸道感染的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宜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下呼吸道感染的肺炎,病原菌多为肺炎球菌,而青霉素对其敏感性高,作用快,应列为首选。若为葡萄球菌者,则应选用耐青霉素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β-内酰胺酯类抗生素在尿中浓度最高。
, 百拇医药
    2 剂量要足,疗程要够

    在明确疾病诊断,择优选用抗生素后,用药剂量一定要足,疗程要够,如某些医师用复方新诺明仅2片即停药,须知磺胺类药物系慢性抑菌药物,磺胺药敏感的细菌生长繁殖过程需要有叶酸参与,且只能利用环境中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合成,以供细菌生长之用,而不能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磺胺药物结构和PABA相似,并竞争拮抗PABA,防止正常细菌利用PABP自行合成叶酸;同时磺胺类为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一般仅起抑菌功效,感染痊愈主要依靠宿主的防御机制,若疗效不够何能有效?因此,对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类抑菌性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则应量足快速进入体内,使之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发挥其杀菌作用。若量不足,疗程不够不仅疗效不好,且易产生耐药性,只有剂量足、疗程够,才能避免细菌的耐药性或感染的复发。

    3 联合用药,严格指征

    联合应用抗生素,对病人有益亦有害。各药之间常常有相互作用,可使药性增强或降低,亦可使毒性增加,而引起临床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联合用药越来越多,临床中为了更好地控制感染,提高疗效,减轻毒性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联合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其目的一是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抗菌疗效;如磺胺药与TMP,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的增强,抗菌范围也有扩大,合用青霉素类,则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合成氨基糖苷类易于进入细胞而发生作用,同时扩大抗菌范围,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合用,可以有效的治疗由产生β-内酰胺酶病菌引起的感染;二是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如抗结核治疗,联合作用能大大减少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三是混合感染不能作细菌学诊断时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联合用药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1)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感染者;(2)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3)混合感染;如肺部感染、腹部脏器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创伤感染 等;(4)需长期用药者,细菌有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如结核病、尿路感染等;(5)发生二重感染者;(6)药物不易渗透的部位,如中枢神经系统等。尤须提及的是在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毒性和配伍禁忌。如链霉素不能与庆大霉素、卡拉霉素合用,因三者均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若联合使用,则易导致耳、肾及神经肌肉阻滞,毒性增加。说明联合应用抗生素,不仅要严格掌握指征,还要熟悉和掌握抗生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在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中,应了解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发生对微生物和对机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增强等。两种抗菌药物联用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可产生无关、相加、协同、拮抗四种作用,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大概可分为四类:Ⅰ类为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类;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它们对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Ⅳ类为慢性抑菌剂,如磺胺类等。Ⅰ类和Ⅱ类合用可获得增强作用,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Ⅰ类与Ⅲ类合用,则出现疗效的拮抗作用,如青霉素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使青霉素不能发挥增殖期杀菌作用而降低疗效。其它类合用可出现无关或相加作用。治疗中尤须注意的是,作用机制相同的一类药物的合用疗效并不增加而可能增加毒性,如氨基糖苷类间相互不合用,如合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因作用机制相仿竞争细菌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4 因人而异,合理用药
, 百拇医药
    人有老幼之分,个体有差异之别,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注意病人的年龄、遗传因素、哺乳情况,体质与主要器官的功能,现病史、家族史、用药史以及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物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不良反应和价格等方面的因素结合考虑,加以调整。对抗生素过敏者禁用出现过敏反应的药物。老年人是生命过程中的特殊时期,因体质和内脏功能衰退,解毒排泄机能降低,对药物的反应和青壮年有差异。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肾血流量仅为青少年的40%~50%,对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的消除功能仅为青壮年的50%~70%,因此,对老年人应避免使用链霉素,况且链霉素对第Ⅷ对脑神经有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易导致耳前庭受损,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平衡障碍,亦可损害耳蜗功能,发生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由于链霉素尚能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很容易造成儿童先天性耳聋,故孕妇应当慎用。

    我们从四个方面浅谈了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其目的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不良发生率,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较多的了解抗生素的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耐药性,毒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使用原则,防止滥用抗生素,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为此,只有坚持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杜绝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单位:400011重庆公安消防总队医院

    (编辑李年令), 百拇医药(马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