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401911
热毒与解毒浅议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1-0059-02

    古人称害人之物为毒,故在古医籍中常将“毒”作为病因概念。近代某些医著也迳指温病是温热“病毒”所致,其实,毒不是六淫邪气之外的一种致病因素,而是邪气蕴结不解的表现,或为感邪过重所致之阳热亢极的征象。对于前者,清人尤在泾曾说:“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邪结部位不同,热毒症候各异。一是邪遏经络,因气血凝滞而致局部红肿、疼痛、破溃糜烂,常见于大头瘟、痄腮、发颐、烂喉痧、痈疔等病中。二是邪气闭塞窍道,出现种种危重症候,如邱结肠腑而致腑气不通,邪闭心包而致神昏谵语等。阳热亢极为毒,古医家也有过论述,如刘河间称阳毒“皆阳热极之症”。阳热亢极,一是气分邪热激亢,出现高热不退,头汗如雨,其痛如裂,身痛如杖,极度烦躁,如狂发狂,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火毒症。二是邪热深逼血分而致迫血妄行,出现急性多部位、多脏器出血,并有灼热神昏等,可称为 血毒症。《金匮要略》所述阳毒之面赤斑斑如锦纹,即是血毒症的基本表现。《金匮要略》所述血热炽盛扰及神志和迫血妄行等,皆视为热毒所致。三是兼有前二者的表现,既有气分邪热亢极,又有血热炽盛,实为邪热充斥气血所致,症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吐血,舌绛苔黄,脉数等,称为气血两燔或毒燔气血。
, 百拇医药
    单纯祛邪或单纯清热,不一定能奏解毒之效。解毒是指祛除病邪,解除毒症的治疗方法。热毒证候的性质不同,其解毒方法各异。

    病邪蕴结不解所致热毒症的治疗,需区分邪结部位,有针对性的选择方药。温邪从口鼻而入,初客上焦,蕴于经络、凝滞气血,出现咽喉、颈项、颌下等部位红肿疼痛,甚至破溃糜烂,宜轻清泄热,化瘀通络,以解热毒。因病位在上,故用轻清达上之品;因邪气蕴结,凝滞气血,故佐以活血疏畅。方如银翘散合刘河间桔梗散薄荷、黄芩、山栀仁、甘草、桔梗、连翘、竹叶)等加减。须知轻清之品有清泄邪热、宣畅气机之效,并非都能解毒。但若加大清泄之品的剂量,则可较化为清热解毒;如重用银翘散中的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不仅未改变其疏风泄热的功效,且增添了败泄热毒的作用。上述轻清方药,虽能走达上焦,轻宣泄热,但解除上焦不同部位的热毒症的针对性不够强,故必做相应的加减,如咽喉、颈项、颌下红肿疼痛或破溃糜烂,则宜斟酌选用射干、山豆根、马勃、土牛膝、僵蚕、夏桔草、板兰根等清解局部蕴结之邪毒的药物。邪蕴不解,血因邪滞,凝凉瘀阻,故须化瘀通络、疏通壅滞,同时重用寒伏,须防冰塞,也应配伍活血疏畅之品,如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等,可视情选用。俟邪退热降、凝瘀消除,热毒即解矣。又如肠腑邪热蕴结,症见厥逆脉伏,大热大实,舌卷囊缩,循衣摸床等热毒症,用大承气汤治疗,其逐邪有力而解毒不足。大承气中加入苦寒泻火解 毒之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僵蚕、蝉蜕,称之为解毒承气汤,其逐邪解毒并重,疗效卓著。
, 百拇医药
    阳热亢极为毒,要分其在气在血施治。气分阳热亢极之毒,为邪热化火所致,火性炎上,不宜轻清宣泄,只须苦寒折降,故宜苦寒泻火解毒,方如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汤、三黄石膏汤。病在上焦而用苦寒沉降,有引邪深入而犯中下,化燥伤阴而助邪火之弊。其实凡属阳热亢极,火毒炽盛者,可坦然用之,如黄连解毒汤有“直解热毒、除酷热”之效,证之临床而无引邪和伤阴等副作用。若邪火炽盛而阴液有耗伤倾向者,则以大队甘寒监之,令其解毒化阴,不复化燥。又如邪热逼血分之血毒症,以隐性多部位出血为主,古代以为毒随血泄而生机是在,如《伤寒论》就有“衄乃解,其血自下者愈”等论述。

    (收稿日期:2003-04-01)

    作者单位:558000贵州省黔南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所

    (编辑阳 光), 百拇医药(文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