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8期
编号:1040137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研究及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18期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类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治疗后,观察其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以探讨ACEI、CCB降压治疗对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以及高危组极高危组,血栓前状态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聚体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ACEI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D-聚体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CB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表达与危险程度成正比,与正常组比较(P<0.05)。结论 ACEI类药物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vWF、D二聚体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使治疗后的GMP-140、vWF、D二聚体明显下降。各类CCB无此作用。因此,高血压老年患者降压治疗中宜首选ACEI类药物,它可以干预患者血栓前状态物质,使其下降,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 高血压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8-1701-03

    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即血浆中可检测到特异性PTS的分子标志物高于正常,并通过针对性药物或非药物手段进行处理后,升高的PTS分子标志物有所改善乃至恢复正常。本文观察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高血压(EH)患者PTS中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聚体治疗前后变化情况以 探讨ACEI对高血压病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住院诊断为高血压2~3级,高危组~极高危组的患者221例,平均年龄61.45±1.84岁,男168例,女53例。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美国JNCⅥ诊断分类标准。按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种类不同随机分为ACEI组(服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113例,钙离子拮抗剂(CCB)组(服尼群地平、长效心痛定、拜新同)108例。另外设正常对照组84例,平均年龄55~65岁,男61例,女23例;排除其它各种心脑疾病、血液病、糖尿病。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测定血浆GMP-140、vWF、D二聚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制剂公司。治疗前组为首次住院高血压患者,以前未服过AˉCEI、CCB类药物,随机分为ACEI组、CCB组,并测定血浆GMP-140、vWF、D二聚体。治疗后组为ACEI、CCB类药物治疗3~6个月后,测定血浆GMP-140、vWF、D二聚体。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

    计软件包进行均数和方差分析。每两组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高血压2,3级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比较 见表1。

    2.2 高血压危险因素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比较 见表2。
, 百拇医药
    2.3 ACEI及CCB类药物治疗EH2、3级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及比较 见表3、表4。

    2.4 ACEI与CCB类药物治疗前后EH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及比较见表5,表6。

    表1 高血压2、3级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结果及比较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ˇ P<0.05, ˇˇ 与极高危组比较P<0.05

    表3 EH2级ACEI与CCB类药物治疗后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及比较

    注:与ACEI组比较 ˇ P<0.05,与对照组比较 ˇˇ P<0.05,与CCB组比较 ˇˇˇ P>0.05

    表4 EH3级ACEI与CCB类药物治疗后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及比较
, 百拇医药
    注:与ACEI组比较 ˇ P<0.05,与对照组比较 ˇˇ P<0.05,与CCB组比较 ˇˇˇ P>0.05

    表5 ACEI类药物治疗前后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及比较

    注:与治疗后比较 ˇ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ˇˇ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ˇ P>0.05

    表6 CCB类药物治疗前后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结果及比较

    注:与治疗后比较 ˇ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ˇˇ 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ˇ P>0.05

    3 讨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起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强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舒张血管的作用,减弱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 [1] 。GMP-140主要存在于静息血小板α-颗粒膜上,另有一部分存在于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血小板活化时GMP-140在其表面表达明显增多,同时血浆中的浓度也升高 [2] 。vWF是表示内皮受损的因子,当内皮受损时释放入血增多。vWF可促进血小板粘附与聚集,近来研究认为vWF可使血浆粘滞性增加,有利于PTS形成 [3] 。D二聚体 [4] 是表示纤维蛋白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所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因此,D二聚体升高既表示凝血酶增加也表示继发性纤溶酶形成 [5] 。ACEI类药物具有防止血管内皮受损,阻止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还可抑制激肽酶Ⅱ使细胞缓激肽水平上升促进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PGI 2 )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皮素(ET)的活性,起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增高、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因素,使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促进GMP-140、vWF、D二聚体的表达增加。本文观察到高血压2级、3级患者血浆中GMP-140、vWF、D二聚体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说明EH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浆处于高粘滞状态,当使用ACEI类药物治疗后,GMP-140、vWF、D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ACEI类药物治疗EH的同时还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纤溶的损害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高血压危险因素分层中,高血压患者高危组与极高危组血浆中GMP-140、vWF、D二聚体水平变化,发现与危险程度成正比,极高危组明显高于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本 组资料还提示各种CCB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中GMP-140、vWF、D二聚体没有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种CCB药物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报道不一致。有报道CCB有进一步恶化纤溶的作用 [6] 。因此抗高血压药物在纤溶方面存在不同作用,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危血栓患者治疗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高血压老年患者降压治疗中宜首选ACEI类药物,它可以干预患者血栓前状态物质,使其下降,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作用。
, 百拇医药
    ACEI类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抑制RAS系统,可改善患者血栓前状态,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作用,尤其是老年高血压伴高危血栓患者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马虹,黄洁夫.临床医生用药大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683-696.

    2 Pongratz G,Hcnneke K,Gehling G,et al.Platelet activation in embolic andpreembolic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Chest,1997,111(4):929-933.

    3 Lip GYH,Lowe GDO,Rumley A,et al.Increased markers of thrombogeˉnesis in chronic atrialfibrill ation:effects of warfarin treatment.Br Heart J,1995,73(6):527-533.

    4 聂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栓与止血杂志,1994,1(3):126-127.

    5 张菲斐,张静.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房颤中的改变及意义.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9,26(2):82-84.

    6 高玲之,盛净,杨菊贤.依那普利和尼群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纤溶系统的作用.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2):125-126.

    (编辑使 臻)

    作者单位:365000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 百拇医药(林闽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