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401277
MRI在枕大孔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1-0043-01

    CT对颅内肿瘤的诊断较灵敏,但某些部位如颅颈交界区(枕大孔区)的肿瘤,由于后颅窝颅骨伪影的干扰,诊断比较困难。MRI无骨伪影影响,能清楚地显示枕大孔区的解剖结构,对该区占位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比CT更为准确。本文报告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枕大孔区肿瘤,通过分析枕大区肿瘤的诊断,证明MRI是一种比CT更直观、更有效、更准确的检查手段。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收集MRI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枕大孔区肿瘤8例,全部病例除1例外均先行CT普通扫描,且有1例行DSA检查。本文病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13~51岁。MRI检查使用西门子公司MAGNETONSYPHONY超导型扫描机,磁场强度1.5T,数字采集矩阵256×256,选用自旋回波序列(SE),层厚7mm,层间隔2mm,分别做TR/TE400/15ms和2000/120ms的T1和T2加权成像。全部采用头部表面线圈,横断面及矢状面或冠状面扫描。
, 百拇医药
    2 结果

    CT检查7例中,3例示后颅窝肿块,脑干受压移位、脑池变小变形等征象;2例未见明显异常;2例由于后颅窝伪影多不能确定诊断。所有病例均有“枕大孔区综合征”即合并出现延髓、颈髓、后组颅神经及小脑病症。

    我们主要根据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凡肿瘤主体骑跨颅颈交界处,不论其起始部位,均归为枕大孔区肿瘤。该区肿瘤可起自髓内或髓外,可以由颅内向椎管内延伸,亦可起自颈段椎管向颅内生长,分别称为颅脊型和脊颅型。MRI矢状或轴面T1WI像全部显示枕大孔区的肿块,其中髓内2例,髓外6例。属于颅脊型4例,脊颅型2例。桥脑、延髓受压6例,向第四脑室及桥前池突入4例。肿瘤的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肿瘤以长T1或等T1信号(即在T1WI呈低信号或脑实质等信号)显示的共6例,占本组病例75%,以长短不等T1信号(即在T1WI呈混杂信号)显示的共2例。显示典型血流空白效应1例,长T2高信号显示的共7例。本组1例曾经GD-DTPA增强检查,发现病灶有明显强化。肿瘤边缘清楚7例,边界模糊1例。本组8例枕大孔区肿瘤均经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见表1。表1 肿瘤病理情况髓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枕大孔区肿瘤MRI的扫描方法及特征 检查断面选择以矢状面T1WI为首选,辅以轴面T1WI和T2WI。一般情况下T1W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位置、生长范围以及它和延髓、小脑、第四脑室及脊髓的关系。本文8例肿瘤多数以长T1、长T2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T1WI呈混杂信号表现的2例中以极低信号表现的部分为瘤体的钙化,以高信号表现的部分为瘤内出血,完全符合动物实验的结果 [1,2] 。MRI图像上肿瘤的信号强度直接与其内部的组织成分有关,但仅依靠信号强度变化做出肿瘤的定性诊断仍是困难的。形态学改变,特别是依照肿瘤所在位置及毗邻关系,再推断它的起源是MRI诊断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

    3.2 MRI对枕大孔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有关枕大孔区肿瘤诊断标准不一 [3~5] ,我们主要根据Kowiyama [1] 提出的分髓内、髓外两型;根据部位又分颅脊型、脊颅型。由于颅底骨伪影的干扰,CT对枕大孔区肿瘤诊断有时发生困难。文献报告用鞘内注射含碘造影剂CT对诊断该部位肿瘤有较明显的改进 [6] 。MRI可以直接作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对该区域的肿块显示得更直观、更具体。而且MRI扫描时,由于血流空白效应,显示血管本身的改变,如动脉瘤或血管包绕、受压、移位等都优于CT。本文1例发生在枕大孔区的动脉瘤CT检查阴性,在MRI T1WI矢状面上显示增粗的低信号的血管,动脉瘤内部血栓钙化和含铁血红素沉着均一目了然,直接可做出定性诊断。
, 百拇医药
    3.3 鉴别诊断 由于对枕大孔区肿瘤CT检查有时难以确诊,而在临床上出现枕大孔区综合征或颈髓病症的病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不少作者提出本病需与多发硬化、环枕畸形、颈椎关节病、运动神经元病、粘连性蛛网膜炎等鉴别,而这些疾病在MRI上均不具有占位性表现,很容易鉴别。

    总之,对枕大孔邻界区的病变,特别注意不要顾此失彼,只注重诊断大的部位,而忽视小的部位,MRI可以清楚地确定肿块位置、侵及范围和它周围的毗邻关系。因此,对枕大孔区占位的诊断MRI比CT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Komiyama IMI et al.MR Imaging:Possibitity Iof Tiss ue Ic Haractetion of IB ra in IT um urs IU sing IT1I and IT2Values A JNR,1987,8:65.
, 百拇医药
    2 Damadian R.Tumor detection I by INMR Science,1971,171:115.

    3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7.

    4 浦佩玉.枕大孔区肿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3.

    5 Kaufman IBAI et al.Cetticonedullary juvction It umor,diagnosed by INˉMR Scaning:Case report;Neurosarg,1984,15:878.

    6 Bosley ITMI.Comparison I of Metringamide ICT Iw it h IMRII in It he evaluation I of lesisons I at It he cervicomedullary juction Neurol,1985,35:485.

    (收稿日期:2002-12-11)

    作者单位:212013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编辑一 坤), 百拇医药(陈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