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4期
编号:10401767
腹膜透析患者洋地黄类药物中毒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4-0366-02

    洋地黄类药物是抗心衰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发生中毒反应多见于长时间、大剂量服用,以及同时存在低氧血症、离子紊乱、酸中毒、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现将用量很少,且短时间内发生中毒反应的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2例为住院患者,诊断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行腹膜透析治疗。

    例1:患者,男,66岁。住院前未用过洋地黄类药物,入院时因出现心衰,加强透析脱水,同时口服地高辛0.25mg,日1次,连服3天。因第3天夜内出现心衰加重,静推西地兰0.2mg1次,次日地高辛改服为0.125mg,日1次,连服4天,第8天患者出现心悸,急检ECG提示:房颤、频发室早二联律,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加大吸氧浓度,静脉补钙、补钾,静推利多卡因,加强利尿(尿量由原来24h100ml增至500ml),同时静点白蛋白,强心药改为静点多巴酚丁胺,于2天后ECG示室早消失。
, 百拇医药
    例2:患者,女,47岁。入院前曾间断服用地高辛0.25ml/d,隔日1次,或连服2~3天后停用数天,10天内共服用4片。入院后第2天行腹透治疗。入院第1天及第2天,因出现急性左心衰,静推西地兰0.2mg,共2次,第3天服用地高辛0.25mg,日1次。于住院第4天出现心率变慢为59次/min,ECG提示房颤,频发室早,偶呈二联律。立即停用地高辛,静点多巴酚丁胺及纠正离子紊乱,口服胺碘酮。于入院第10天晚出现多次晕厥(共6次,持续5~6s),ECG提示室颤、频发室早二联律,给予纠正低钾、低镁,静点利多卡因及胺碘酮,口服苯妥英钠,静点白蛋白,加强利尿(尿量由200ml增至300ml),症状逐渐好转,无晕厥发生,入院第15天ECG示室早消失。

    2 讨论

    洋地黄类药物排泄途径主要为肾脏,地高辛非肾排泄占15%~40%,成人尿中原型排出量大于90%,不能通过腹膜屏障,不能通过腹透及血透清除,但可通过透析器逐渐清除 [1] 。因2例心脏病变较重,未能行血管治疗。地高辛服用吸收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0%~30%,正常成人半衰期为36h,而终末期肾病则为80~120(平均100)h [1] 。在 治疗上除停用药物、吸氧,应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纠正离子紊乱及酸中毒外,还应加强利尿,促进地高辛排泄。同时我们还针对地高辛同血浆蛋白结合后能使血药浓度降低的特点,2例均静点白蛋白,提高血浆蛋白的浓度,以促进血清中游离的地高辛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地高辛血药浓度,减轻毒副反应,并加强腹透超滤、避免静点白蛋白后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 百拇医药
    2例患者在应用时间短、用量较少的情况下出现中毒反应,临床上比较少见。此2例提示我们,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腹膜透析且伴有尿少的患者更应注意,用量宜少,时间宜短,同时要密切观察,避免出现中毒反应。一旦发生毒性反应,除停用洋地黄类药物以及一般治疗抢救外,应同时加强利尿及腹透超滤,适当静点白蛋白,从而达到更好、更快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30.

    (收稿日期:2003-02-22)

    作者单位:110016辽宁省人民医院肾内科

    (编辑晓 亮), 百拇医药(邱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