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2期
编号:10401538
异维A酸胶丸联合维A酸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异维A酸胶丸和维A酸霜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 口服异维A酸胶丸,外用维A酸霜疗程12周。结果 10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治愈68例(68%),显效21例(21%),进步11例(11%),无效0,有效率89%。结论 异维A酸胶丸联合维A酸霜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较好。

    关键词 痤疮 异维A酸胶丸 维A酸霜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2-0132-01

    我科于1999年2月~2001年2月使用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联合0.025%维A酸霜(商品名迪维霜)治疗寻常型痤疮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寻常型痤疮患者,其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16~38岁,平均21.8±3.5岁,病程0.5~12年,平均1.8年。皮损具体表现为白头或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和结节囊肿,炎性皮损为丘疹及脓疱,非炎性皮损为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 [1]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异维A酸胶丸,体重>50kg者,每次10mg,每日3次;体重<50g者,每次10mg,每日2次,服满4周后每日减少10mg,继续服用8周。每晚清洁面部后涂0.025%维A酸霜1次,连续12周。治疗前2周停用一切正在使用的其他口服或外用治疗痤疮的药物,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接受治疗的育龄妇女嘱其停药后避孕1年,治疗前2周作血尿常规、肝功及血脂化验。

    临床疗效观察及判断标准:①痊愈及基本痊愈:皮损消退>90%;②显效:皮损消退60%~89%;③有效:皮损消退20%~59%;④无效:皮损消退<20%。有效率为治愈例数+显效例数除以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1]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按4级评分记录不良反应:①红斑水肿4级评分法:0=无红斑,1=单纯红斑,2=轻度水肿性红斑,3=红斑伴明显水肿。②灼热瘙痒水肿4级评分法:1=轻度灼热瘙痒,不影响正常生活,2=中度灼热瘙痒,介于1和3之间,3=重度灼热瘙痒,明显影响生活。③干燥脱屑4级评分法0=无干燥脱屑,1=轻度干燥脱屑,2=中度干燥脱屑,3=明显干燥脱屑。④萎缩色素改变4级评分法:0=无萎缩色素改变,1=轻度萎缩色素改变,2=中度萎缩色素改变,4=重度萎缩色素改变。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 12周疗程结束时炎性皮损均数从23.1个降至3.2个减少率为86.1%,非炎性皮损均数从45.6降至6.8 个,减少率为85.1%,总皮损均数从68.7降至9.8,减少率为85%。100例中痊愈68例,显效21例,进步11例,无效为0,有效率89%。

    2.2 不良反应 10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口唇及皮肤干燥,8例有不同程度便秘,3例面部出现红斑,1例伴水肿并有灼痛,经口服中药(苦参15g,麦冬15g,野菊花15g)及皮肤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明显减轻。2例治疗后甘油三酯偏高(1.8mmol/L),停药1个月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生于青春期,影响美容。其实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分泌腺分泌增多,毛囊角化过度,异常菌群和炎症的产生有关 [2]。异维A酸胶丸系13-顺维A酸,具有强烈的抗脂作用,能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分泌[3] ,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导致毛囊漏斗部角质形成细胞转换率增加,加速粉刺排出,还能调节蛋白丝的巨大集合作用,降低粉刺内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聚力,有抗角化作用,并破坏厌氧环境,从而破坏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的生存条件,间接发挥抗炎作用 [4] 。迪维霜属全反式维A酸霜,可抑制皮脂的分泌,刺激增厚的上皮细胞的转换,以及逆转异常的角化作用,导致角化细胞粘聚力降低,使粉刺松动随后自然排出 [5] ,适合于各型痤疮,临床观察证明异维A酸胶丸联合维A酸霜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少,值得推广使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张国毅.低浓度过氧化苯酰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的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74-175.

    2 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85.

    3 廖新茂.新药与临床.1997,4:28-29.

    4 靳培英.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进展.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6:448-450.

    5 王继湖.外用迪维霜治疗寻常型痤疮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4:317.

    (收稿日期:2003-01-13)

    作者单位:116600大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皮肤科

    (编辑一 坤), http://www.100md.com(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