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7期
编号:10401708
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3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7-0598-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极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生心脏性猝死,需积极的药物治疗。我院使用速避凝治疗UAP3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1年2月以来心内科住院患者33例作为治疗组,另外同期33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1] 。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43~72岁,平均63.5岁;对照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46~76岁,平均64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每日发作次数及心电图ST-T改变程度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病史均无显著差异,并除外重度高血压、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情况。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转换酶抑制剂(AˉCEI)、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拮抗剂,并口服阿司匹林150mg,每日1次。同时消除不利因素,如戒烟戒酒,控制血压,纠正心功能不全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速避凝(法国赛诺菲温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ml(含低分子肝素钙4100IU)腹壁皮下注射,12h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注射时针头必须垂直进入组织,且注射过程中保持皮肤皱折。对照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0.4ml,连续7天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24h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持续时间缩短70%以上,与治疗前心电图比较同一导联的ST段恢复正常或T波由倒置变为平坦或直立,基本不用硝酸甘油。(2)有效:24h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持续时间缩短50%以上,同一导联下降的ST段回升0.5mV或抬高的ST段下降0.1mV以下,倒置的T波变浅达50%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3)无效:观察指标无改变或恶化。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2例(占66.7%),有效8例(24.2%),无效3例(9.1%),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16例(48.5%),有效7例(21.2%),无效10例(30.3%),总有效率69.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皮肤瘀斑,但可逐渐吸收,不需停药。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正常,APTT均在正常的2倍以内。

    3 讨论

    UAP的核心病理基础是在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激活聚集,进而血栓形成,因而此类患者发生心梗和猝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2] 。大量研究证实肝素加阿司匹林能显著改善此类患者近期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 [3] 。但普通肝素存在如下缺点:(1)普通肝素是高度硫酸化并带负电荷的多糖,能与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导致生物利用度下降,且与肝素结合的体内血浆蛋白很多是急性期蛋白,含量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故相同剂量的普通肝素抗凝效果差别很大,需要多次的实验室监测和剂量调整。(2)其抗凝血酶和抗因子Xa作用可被血小板因子Ⅳ(PF4)所中和,对与纤维蛋白和组织结合的凝血酶没有作用。(3)普通肝素可与血管基质蛋白、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结合,其清除是剂量依赖性的,半衰期短(4h)。(4)普通肝素对血小板功能、数量和血管通透性有影响,容易导致出血并发症。
, 百拇医药
    速避凝是一种由普通肝素通过亚硝酸分解、纯化而得到的低分子肝素钙盐,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Xa和抗因子Ⅱ a活性,不明显延长APTT [4] ,受PF4抑制作用小,还可作用于附着在血小板表面的因子Xa,且对纤溶系统有活化作用,故可以取得与普通肝素同样甚至更高的抗凝效果。因为低分子肝素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少,对血小板抑制作用少,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都大大低于普通肝素,所以出血发生率降低。同时,低分子肝素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血浆蛋白亲和力很低,清除是非剂量依赖性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2~4倍,抗凝活性与剂量大小直接相关,所以临床应用不需实验室监测 [4] 。

    本研究显示速凝治疗UAP疗效显著,出血副作用极低,应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许友德.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 百拇医药
    2 Rizir DG,Healy S,Margulis A,et al.A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for hospital prognosis of unstable angina pecwtoris.Am J Cardiol,1995,72:993.

    3 Ttheroux P,Wacers P,Qiu’s,et al.Asprin versus heparin to prevent myocardiol infarction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unstable angina.Circulaˉtion,1993,88:2045.

    4 Green D,Hirsh J,Heit J,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 critical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Pharmacol Rev,1994,46:89.

    (收稿日期:2003-02-13) (编辑 浮萍), http://www.100md.com(刘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