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20期
编号:10401828
大肠黑变病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2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0-1905-01

    大肠黑变病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大肠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肠黑变病的人群检出率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现就本病有关的几个问题论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报告的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51岁。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来医院就诊,有服用泻剂的病史。如: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丸、麻仁润肠丸等5例。

    1.2 内镜结果 5例患者结肠粘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分布于结肠粘膜上。2例病人累及全结肠,1例累及升结肠和回盲部。2例累及直肠、乙状结肠。5例大肠黑变病患者均为单纯的大肠黑变病。
, 百拇医药
    2 结果

    5例大肠黑变病的病理结果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层正常,固有层内见含有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

    3 讨论

    大肠黑变病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 [1] 。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服用相关药物病史。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张琴 [2] 等报告为4.36%。患者的年龄较大,女性居多。典型镜下改变为粘膜色泽的改变,粘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弥漫分布于结肠粘膜上。病变较重者,其色素沉积处大小不一,大的可达1cm以上 [1] 。此种棕黑色改变可分布于全结肠。但以盲肠和直肠、乙状结肠为著,乙状结肠以上较轻,部分病例伴发肿瘤 [2]

    大肠黑变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合归纳主要有 [4] :(1)滞留学说,即与慢性结肠梗阻有关,由于慢性梗阻致食物残渣滞留,蛋白分解产物在酶的作用下变成色素颗粒沉积于肠粘膜。(2)吸收学说,即由结肠吸收了肠道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或结肠排泄色素颗粒的能力降低所致。(3)刺激学说,即由于泻剂中含树脂性物质的刺激,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后沉着于肠固有层,被吞噬细胞吞噬所致。(4)损伤学说,即泻剂引起肠上皮细胞损伤,该损伤细胞被固有层中的吞噬细胞吞噬,这些大细胞浆中色素团使肠粘膜表现为黑色。(5)酶异常学说,即在一些人的肠粘膜下神经丛中有异常酶的存在,泻剂激活了这些酶的活性,从而使色素积聚,神经功能紊乱等。
, 百拇医药
    大肠黑变的病人长期服用泻剂。这些泻剂中含有番泻甙或大黄酸均属于蒽醌类。大剂量的滥用蒽醌类药物是引起大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大剂量蒽醌类药物可使肠腺粘液分泌增加,并使肠上皮细胞产生较多的组织相容性复合 体,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及趋化性,使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加强,引起上皮下巨噬细胞的微粒内含有大量褐质色素。

    据肠粘膜色素沉着的深浅不同,可分为3度 [2] :Ⅰ度呈浅褐色,似豹皮,隐窝无色素沉着,淋巴滤泡上有不对称的乳白色斑点,病变多发生在盲肠等某一段肠粘膜上,血管纹理隐约可见,色素沉着的肠粘膜与无色素沉着的肠粘膜分界不清楚;Ⅱ度暗褐色,在暗褐色粘膜间有乳白色线条状粘膜,色素沉着区粘膜血管纹理不易见到,此型多见于大部分肠粘膜的色素沉着;Ⅲ度呈深褐色,在深褐色粘膜间有细小线条状或斑点状粘膜,粘膜见不到血管纹理,此型多见于全结肠。大肠黑变病粘膜的这种变化在回盲部及齿状线可见到明显的分界处,即结肠粘膜呈上述改变,而小肠末端粘膜为正常。

    另外,此病应与棕色肠道综合征相区别,后者见于成人乳糜泻有维生素E缺乏者,脂褐色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小肠和结肠外观完全呈棕褐色,但结肠粘膜可无色素沉着 [6] 。病理学的表现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粘膜下层增厚水肿,固有层有数目不等的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有的散在,有的成簇出现。
, http://www.100md.com
    本病一般不引起特殊的症状,无明显不良影响,也无炎症的红斑、颗粒状表现。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5] 。对于泻剂所致者,嘱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同时交待本病为良性可逆性,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此种病人停用泻剂几个月后,这种色素沉积逐渐会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陈宗永 [3] 等对部分大肠黑变病病例进行随访发现,在黑变病基础上,逐渐出现颗粒样增生、息肉、乃至结肠息肉恶变。另一方面,大肠黑变病可在未服用蒽醌类泻剂的结肠癌患者中见到。但由于结肠肿瘤同样高发于老年人群与便秘人群,所以结肠肿瘤与黑变病是伴发还是因果关系,需进一步探讨研究。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对于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无论是否服用过蒽醌类泻剂,在发现大肠黑变病时均须警惕息肉和癌的存在,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1.
, 百拇医药
    2 张琴,徐富星,项平,等.结肠黑变病48例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0.

    3 陈宗永,屠柏强,刘进进,等.结肠黑变病的内镜资料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186.

    4 李静怀,张书义,任明德.第八届东北三省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哈尔滨,2003,109-110.

    5 苏鲁.胃肠道内彩色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3-194.

    6 梁浩.新编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124.

    作者单位:163458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

    (编 辑 晓勇), 百拇医药